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有一组数字让人看完触目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古村落的迅速消亡不仅让那些各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逐步消失,同时也让这些年频频见诸报端的“乡愁”二字慢慢飘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古村落显然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保护古村落,要让古村落“活”起来,有人气,能适宜于居住生活,而不是成为一个“空壳”和仅仅能够参观的死古建筑。
古村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古村落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村落“活”起来,就是要延续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让乡愁涵养时代新风。因而,保护古村落必须强化文化思维。
要以文化思维提升保护意识。以物的属性看,古村落是建筑。从人文角度,放在历史空间上看,古村落的核心是文化,是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这些遗产是为人类公认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文物古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所以,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强化文化思维,而不能掺入功利性杂念,搞破坏性开发,谋取眼前利益。只有守住传承文化这个初心,在指导思想上强化保护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人类文明历史得到延续,才能让保护行动更加自觉,才能让世代守望乡愁、记得住乡愁,才能守得住幸福。
要警惕假借文化过度开发。古村落是文化与自然遗产,多与旅游业相关,一定程度上,古村落是特色旅游的名片,依靠古村落也容易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资本。应当看到,保护文化遗产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就可能实现双赢。但要警惕以打着旅游文化的旗号,直接对古村落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如果任其无序增长、野蛮扩张,势必给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这类情形不是没有,应该吸取深刻教训。在古村落利用上,一定要讲究科学,所谓的科学,就是要以古村落得到保护为前提,千方百计固本守源,在旅游开发上应该重点挖掘古村落文化上的内涵,而不是在建筑上动心思。只有传承文化式的保护,才能让古村落避免成为“空壳”。
要培养和尊重传统文化守护者。保护古村落,说到底需要有人去保护、去传承文化。在这方面,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苏州同里古镇,罹患癌症的镇政府退休干部计东生,凝聚毕生心血修成《同里镇志》,一举成为我国现行地方志中的典范。由于调养得当加之心态平和,老人的身体也恢复了健康。这让人感动吸引人爱看的故事里,传递的是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在吉林省,身为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曹保明,将守望古村落文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为了抢救、挖掘、传承、整理东北民间文化,保住村落的文化,他多次累倒在村落和抢救工程的路上,险些丧命,但他没有因此放弃,每年以二十多场公益报告为村落社区、电台、电视台、学校和机关,送去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完成《抗战老兵口述史》文化工程的日子里,他招募志愿者,开办论坛,辅导讲述遗产抢救知识。保护古村落,需要更多曹保明这样的文化传承痴情守望者。
保护古村落贵在传承传统文化,其价值在于对文化的坚守与扩展。只有强化文化思维,不断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重视、坚守与传承,才能让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其在涵养现代文明、营造社会道德新风尚中发挥特殊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