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谣言常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一些微信公众号为迅速增加粉丝、赚取流量收益,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不惜违法制造“关怀式”“事件类”等谣言。(《人民日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依托网络的力量传播更为快速和持久。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散播谣言,于是在我们的朋友圈时常能看到这样或那样的虚假消息。因此,对待网络谣言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提高自我甄别能力十分必要。众所周知,谣言搭上互联网快车之后,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经常集中在朋友圈或者亲友群。很多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特别是生活孤独、缺少子女陪伴的老年人,他们更容易对爆炸性的新闻产生兴趣,于是利用转发等途径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殊不知,他们用错了方式,将错误的信息当成了事实。面对诸如此类可笑又可气的虚假信息,广大网民急需提升自我甄别能力,还要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做到对谣言不转发、不点评,还要劝诫身边的亲朋好友不传谣。
加强谣言打击力度十分必要。网络空间无奇不有,网络监管部门对互联网信息展开排查和监管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谣言,相关部门要坚决做到露头就打;看到转载,要及时发出制止和警告。对于庞大的网络空间,发动更多人参与到谣言的监督和打击中来也很有必要,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只有通过多渠道摸索排查,将更多打击谣言的形式结合起来,让真实可信的网络信息得以保障,从而才能营造出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环境。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所有人都不能听之任之,只有强化自我防范和甄别意识,不做谣言的旁观者和转发者,网络谣言才会无处滋生、无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