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昨天在沪揭开面纱,尝试以“书店+美术馆”的创意组合营造立体化的阅读文化体验。(12月17日 《文汇报》)
曾经,浙江一家名声不小的书屋,把分店开进了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热议。还有河北保定一家以“新鲜空气”为主题的新华书店摘得设计界“奥斯卡”——德国红点奖最佳设计至尊奖,在网上受到追捧并走红。相比前两例,上海以“书店美术馆”的创意组合,营造立体化的阅读文化体验,更让人耳目一新。笔者认为,这不是一般性的“拉郎配”组合,而是优势互补的优化组合,其要义在于有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增值,能促进服务增值的组合才有前途。
“书店美术馆”拓展了书店发展空间。在当今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实体书店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有的步履维艰,经营困难;有的出现危机,前途未卜;有的无法生存,面临倒闭;有的改头换面,转型发展。面对现实条件的复杂以及生存的艰难,作为图书文化经营的传统实体书店,必须以“突围”寻找新的空间。这不仅是书店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公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必解之题。把书店和美术馆有机地融合在共同的空间中,让阅读更加有温度,也让书香城市建设更有品位,更重要的是创新了推动市民阅读的公共文化服务样式和载体,这种创新体现着城市的智慧。
“书店美术馆”也有助于转变美术馆的理念。曾经,在公众心目中,美术馆是供专业艺术家服务的场所,也因此遮蔽了美术馆的基本属性和根本作用,让公众对美术馆有一种距离感。其实,与新华书店一样,美术馆也具有公共文化属性,只有紧紧抓住“公众”这个对象,公共文化服务才有目标,措施方法才有针对性。也因此,文化部等部门早就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旨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包括国家美术馆都破例面向公众,举办“典藏精品特展”,赢得舆论的一致好评。“书店美术馆”,更有助于把以往单纯为艺术家服务改变为以为公众服务为中心,让美术馆的作用天平向公众方面倾斜。
“书店 美术馆”让公众享有更贴心的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新形式。阅读的定义不断刷新,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但网络阅读代替不了纸质阅读,而纸质阅读也需要营造贴近时代的文化氛围。“书店美术馆”创造了“光的空间”的神奇,借助美术馆的气场,增加人与人、人与书的邂逅,使人们对书产生新的认识,让公众享有更高层次、更为贴心的服务,因此会吸引更多的人群走进实体书店,可谓相得益彰,前景看好。
“书店美术馆”组合启示人们,实体书店需结合各自定位与优势资源,在科学进行文化联姻中提供文化增值服务,营造出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在书与人的相逢中演绎公共文化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