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表彰暨主题文艺会演活动成为泉州推进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林杰 摄)
打造“好人之城” 推进“家 文化”建设
近年来,泉州把评议、推介、宣传“身边好人”作为提升公民素质的平台,推出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已成为泉州公民道德建设品牌。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一批爱国主义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出台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具体措施、实施办法。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道德讲堂超10万场次,先后拍摄展播《烛光里的背影》《后爱》《蜕变》等道德模范主题微电影,将一批道德模范人物故事搬上讲堂、映入荧幕,让道德典型的形象得到升华。
同时,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网上宣传教育,城市文明氛围浓厚,全市不断涌现出“道德模范”“美德少年”“泉州好司机”“最美人物”等先进人物。据统计,2015年以来有3人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次获评福建省道德模范;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1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数量列全省第一,48人入选福建好人榜。
今年来,泉州注重涵养传统优秀文化,推进“家文化”建设,组织开展“身边故事·共同铭记”、“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关于家规家训的优秀元素,创作一批戏曲、微电影、摄影作品,建设40个家训家风长廊、主题展馆等传承阵地。各级各部门组织参观学习,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以家庭的“小气候”湿润社会的“大气候”。此外,泉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出“信用泉州”门户网站,开设信用动态、政策法规、信用“红黑榜”、“失信黑名单”、信用管理等栏目,严厉打击虚假信息诈骗、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行为,同时大力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深化万家企业“诚敬做产品”、诚信经营示范街区(店)、纳税信用、守合同重信用、泉州质量奖创建等活动。
深化推进移风易俗 大力培育文明新风
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为进一步强化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先后出台了《泉州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泉州市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构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格局的实施方案》,全力破除闽南地区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炫富摆阔等陈规陋习,目前,新人新事蔚然成风。在2017年全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泉州市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省文明委的肯定。
近年来,针对“黄金新娘”、“普渡”吃喝、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泉州着力从党员干部带头、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制度、婚丧礼俗改革、家风家教入手,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细化党纪政纪,要求各级党委书记担负起属地“革除婚丧嫁娶陋习”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村(居)两委、“两代表一委员”等带好头、作表率,并制定量化措施,设立举报热线。引导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内容标准量化细化,纳入村规民约,依托红白理事会、老人会等来监督执行、处罚违约、张榜通报,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组织乡镇、村(居)开展“抑封建迷信活动,扬乡愁记忆民俗”主题的祭祀、吟诗、灯会、庙会,组建布袋戏团、南音队、舞龙舞狮团、腰鼓队等。
目前,注册农民文艺团体800多个,千支南音队、上百支篮球队活跃在乡村。赋予“普渡”“佛生日”等民俗节庆更多“文体活动日”“扶贫济困日”等健康内容,更多村民从酒桌、赌局转到球场、图书室、戏台等。近年来,群众积极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不办,把节约下来的礼俗开支捐赠奖学奖教、老年事业、社会救助等,逐步形成“不比阔气比公益,不讲私面讲奉献,不炫富有亮作为”的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