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理论与实践探索
精准扶贫要重视人的现代性教育
http://wmf.fjsen.com 2017-08-02 08:56:1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思想对人的影响远大于物质生活,应通过心理培养与知识教育来提高贫困人口思维的现代性,激发他们对新政策实施、新经济规律、新生产方式的接纳度,进而激发他们自己追求与建设美好生活的能力与潜力。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努力,仍然有很多地区呈现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叠加的双贫困样态。当前,虽然“造血”比“输血”的扶贫方式更有效的共识已经达成,但扶贫政策与 目标群体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联结、发生良性的心理互动直接影响着政策推行与经济帮扶的效果。

本地人的群体人格——基于认知能力、情绪稳度、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形成的现代性心理,是影响心理联结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因为一个群体会对其他群体产生自然而然的排斥,特别是长期封闭的传统村落,其群体心理会对新注入的公共政策、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等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果本地人的现代性心理较强,就会形成良性的反应,产生以欢迎、开放、接纳、支持、配合为特征的同化或顺应的心路历程;如果本地人的现代性心理较弱甚至完全不具备,就会形成不良的反应,产生以冷漠、保守、拒绝、抵制、反对为特征的抵御或反抗的心路历程。

与物质贫困并不一定导致精神贫困一样,经济发展也并不一定导致心理发展,而思想对人的影响远大于物质生活,如果我们期望先通过尽快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再推动他们发生思想转变,不如尽快通过心理培养与知识教育来提高贫困人口思维的现代性,激发他们对新政策实施、新经济规律、新生产方式的接纳度,进而激发他们自己追求与建设美好生活的能力与潜力。“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旨之一就是让本地人的现代性快速觉醒,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因为只有内生性的发展才具备长期性的生命力。因此,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应以“人的现代性教育”为开山利斧,彻底扫除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各种消极心理倾向,精准扶贫的造血工程才能在当地实现落地生根、长期见效。而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应大力投入的,正是加强所有人的教育,特别是加强贫困人口的现代教育,使其普遍具有开放与开明、自信与自新、变化与变革的现代心理特征。

(摘自6月26日《学习时报》发表的贾海薇的题为《精准扶贫要重视人的现代性教育》)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