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楠文)2000年2月,沈福文因病在重庆逝世,享年94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中国现代漆画艺术开拓者仍用客家话呢喃:“太平、点灯山、科下……”
点灯山下的太平镇科下人,在中国“书画之乡”诏安的沃土上生息繁衍。每年的元宵灯会,科下村总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忙着摆出自家珍藏,字画墨宝、根雕、陶瓷、漆器等各种工艺品,供乡亲赏玩。没人说得清雅俗从何而起,只是岁岁相因。
1906年的除夕之夜,沈福文在科下出生。在田间乡野长大的他,从小表现出对艺术的好奇。因为隔房叔公是远近闻名的漆器匠人,沈福文常到叔公的漆器作坊瞧瞧转转,制胎、上漆、研磨……每一道工序都令他神往,待上一整天都不觉得枯燥。
漆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工艺繁复,多是王公贵族的奢侈品。“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古而有之,意味着要走100里路,在漆树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
1935年8月,沈福文赴日留学,原本是深攻西画,但在跑遍东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陈列馆,以及各种手工艺品商店后,令他格外感到震撼的是那些日本继承并变革中国传统漆艺之后,再生出来的日本现代漆艺。于是,他决定放弃绘画,转而从事漆器工艺的研究。
在蔡元培先生的介绍下,他进入松田漆艺研究所,师从日本“人间国宝”松田权六专研漆艺。他千方百计找到了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按照其中记载的工艺程序反复实验。
回国后,沈福文应聘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实用美术系教授,与李有行创办中华工艺美术社和四川省立高级工艺职业学校。他研究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精心制作的“脱胎器花瓶”“双耳花瓶”等轰动全国艺坛,徐悲鸿称其“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五百年来第一人”。
第一个将漆艺带入中国高等教育、提出大规模整理民间工艺美术的建议……沈福文的大半辈子都在为复兴民间工艺美术而奔走,他的漆器与张大千的国画、刘开渠的雕塑并称“成都三宝”。
虽然长期定居四川,但沈福文对故土的深情不减。1988年夏,他将珍藏多年,包括吴作人、李可染、关山月、李苦禅等近现代书画名家在内的295幅作品,无偿赠给漳州,当地为此开辟了沈福文珍藏书画陈列馆。1989年,他又将52幅书画名家的作品赠送给诏安。
科下村有座1900年建成的客家民居,占地60多平方米,前庭挂着关山月题写的“沈福文故居”门匾。今年恰逢沈福文诞辰111周年,诏安县将兴建沈福文纪念馆,面朝点灯山,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规划为福建海西福文(客家)文化园的主体部分。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5-23社区变成小公园 厦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再提升
- 2017-05-23我省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评审实行“一票否决”制
- 2017-05-23我省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评审实行“一票否决”制
- 2017-05-22晋江市召开全国文明城市总评迎检动员会
- 2017-05-22永春县举行5.19“中国旅游日”暨文明旅游安全出行宣传活动
- 2017-05-22传承家风家教 浇灌文明之花 ——三明市直机关党工委与市委文明办联合举办道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