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报道》3·15消费维权问卷报告新鲜出炉,剖析当下中国消费维权存在的真问题、真痛点,或许你将会获得一个新的解决思路!问卷结果显示,70%的调查者遇到过消费侵权情况,其中被侵权者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进行消费维权。消费者不进行维权的原因主要是涉及金额低以及不知道通过哪些渠道进行维权。(3月14日《消费者报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旦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很多人会经常选择以一顿牢骚抱怨了事,并不愿意深究。因为在他们看来,“打官司”维权是一件耗时费力的“麻烦事”。
消费维权成本过大。在争分夺秒的经济社会,人们尤其重视成本收益率,对于耗时费力的事情往往避之不及,消费维权就是这一类事情。一是时间成本大,与商家沟通需要时间,配合相关维权机构调查需要时间,而且如果要诉诸法律的话,还有可能在往返法庭“打官司”的过程中耗费时间;二是维权费用高,比如说买到了假冒伪劣奶粉,维权时要对奶粉进行检测,仅是检测费一项就可能多达上千元,这让很多人对消费维权行为望而却步。
放弃维权是对欺诈行为的放纵。成本大,取证难,权利意识淡薄,都加大了维权的难度。而且,传统观念倡导“得饶人处且饶人”, 提醒警告就够了,不必因此而大动干戈。这看似在维护传统美德,其实是对欺诈者的放纵,是对诚信者的不公。这样的“吃亏”不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也并不是什么大度。消费者要积极拿起法律的武器,用实际行动对欺诈者予以痛击。
要畅通渠道,方便公众维权。一要简化维权程序,缩减维权成本。12315等平台解决问题要及时有效,媒体监督要时时跟进,消协要充分发挥协调功能,法律诉讼程序要尽量简单易操作,有必要的话,可以为经济基础较差的消费者提供适当的法律援助。二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维权意识。维权并一定要“打官司”,法律要告诉消费者,维权的渠道很多,对簿公堂只是最后的法律救济手段,还有消协的调解和有关部门的消费仲裁;当然即便是起诉,也可能是以调解结案,并不一定会启动法庭程序。
消费维权“别嫌麻烦”。维权之路看似繁琐,实则最有效率,甚至是一条捷径。它能减少投机,压缩欺诈者的生存空间,维护市场诚信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我们不要做默不作声的“老好人”,要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站出来发声。当人人不嫌麻烦、重视消费权利时,社会诚信水平就会水涨船高,假冒伪劣商品就会遁无可遁。(徐云方)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3-15福建各地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 2017-03-15排队候公交有“文明范”才会有形
- 2017-03-15代表委员为文明旅游建言献策:提升公民素质从小事抓起
- 2017-03-15国家旅游局: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保存期限视情节而定
- 2017-03-14明溪县开展文明旅游“互联网+旅游扶贫”创业创新培训
- 2017-03-14梅列区: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