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地立足特色、创新思路,抓住元旦、春节期间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封建迷信、赌博败家等农村陋习集中显现的契机,推出各项新举措,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健全组织、创新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少地方纷纷成立由村干部、退休老党员和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以村民自治的方式,统一负责全村婚事新办、丧事俭办等事宜;建立了操办婚丧事宜报告制度,执行“本人申请、村民户长核实签字、村委会审批、村党委监督”的办事审批手续;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台红白喜事餐饮标准并严格执行;在丧事管理中,设立“关怀基金”,建立“群众身后事”关怀机制,对模范人物和困难群众家庭进行家属丧后慰问。党员干部作为移风易俗的“领头雁”带头执行各项规定,狠刹攀比摆阔歪风,使百姓大大减轻了人情负担,尝到了实实在在的文明新风甜头。
因势利导、创新场所。自古以来,民间在办理红白喜事时都要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聚餐以表谢意,就餐场所和规模等级的选择造成不少群众为了“面子”而伤了“里子”。一些地方设立的喜事新办的“百姓食堂”和白事简办“德孝堂”等场所成为村委会倡导文明新风的创新之举,村民在此处办事请客不仅方便省心、热闹实惠,而且由于食品卫生监管到位吃得放心,红白理事会负责人现场主持也给足了主人“面子”,这样的办事方式无论是过程还是效果村民都会满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以后村里百姓办事都会首先选择这里,形成共识的百姓在得到移风易俗真正实惠的同时也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时间一长,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理念也就变成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节俭养德、厚养薄葬等新习俗也蔚然成风。
文化引领、创新方式。从本质上看,优序良俗和陋风流弊都是文化积淀的结果。一些地方推出文化礼堂、文化大院等新平台, 通过小广场、小舞台、小剧场、小乐团、小明星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周周演”“排舞大赛”“村晚”等群众自编自演、寓教于乐以追求真善美为主题的本土节目,在提升节目的真实度与亲和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发挥文艺作品文化育人、敦风化俗的作用,使民众在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浸染中自觉抵制低俗文化,远离“黄赌毒”和“烧香拜佛”,逐渐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文明乡风新举措立规矩、重引导、接地气、更入心,让农民主动接受现代社会文明意识及行为的培育熏陶和切身实践,“面子”和“里子”一起美,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践行者,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谱写新篇章。 (彭龙海)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2-09汤圆与玫瑰融合彰显文明新境界
- 2017-02-09厦门市思明区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文明城区创建
- 2017-02-09【全国文明家庭事迹展播】房泽秋:社会公益助老 传递孝道家风
- 2017-02-09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铁晗走访市文明办
- 2017-02-08思明区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倡导文明过节新风尚
- 2017-02-08思明区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倡导文明过节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