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 楚欣)福建开发历史较晚,又远离西部,按通常理解,这里的人跟汉唐时代的边塞诗不会有什么瓜葛,但事实并非如此,唐代的福建人陈陶就写过《陇西行》,且是边塞诗的上乘之作。福建地处东南,地方文化色彩浓厚,按一般理解,这里的人与西部民歌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情况出人意料,被誉为“世界十大民歌之一”的《康定情歌》,就是福建人吴文季采编的。
从陈陶到吴文季,历史跨越了1000多年,边塞诗与西部民歌,仍为中国人所钟爱。然而,这两位福建人对此所作的贡献却很少被提及,他们的名字也不太为世人所知,这无疑是一件憾事。
陈陶(约812年—885年),字嵩伯,剑州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人,生活于晚唐时代,自号三教布衣,早年曾游学长安,因多次应试落榜,不再兴趣于仕途。无职无权的他,隐居洪州(今南昌),“筑室西山,日以诗酒为事”。其作品题材广泛,落笔不凡,后人辑为《陈嵩伯诗集》一卷,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陇西行》(共四首)第二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七绝高度赞颂了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无畏行为,又对闺中的少妇深表同情。诗中的“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虚实相对,荣枯迥异,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堪称是反战题材的经典,清初蘅塘退士将之收入《唐诗三百首》,此乃唯一入选的福建籍诗人作品。
陈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据传在洪州隐居时,江西节度使听说他是有德之君,为了考验他是否真的如传闻那样高尚,便派了一位既有姿色又有才情的妓女前去伺候,想看看这位隐居者能不能坚持操守。此妓即莲花妓,使出浑身解数,百般挑逗陈陶,都未能奏效。受挫之后,她对陈陶吟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献陈陶处士》:“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指曾任尚书的节度使)送妾来。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陈陶当即回了一首《答莲花妓》:“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未能完成“任务”的莲花妓回去后,将这一切向节度使作了汇报,这位地方军政首长听后,感慨不已,从此对陈陶更加敬重。
吴文季(1918年—1966年),惠安洛阳人,曾在集美农林高中读书,因父亲去世辍学,回老家当小学教员。1938年,即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年仅20岁的他毅然放下教鞭,北上寻找抗日之路。在武汉,他参加“战时干部训练团”,辗转湖南、贵州等地到了重庆,因喜欢唱歌,在那里报考了院校学习音乐。
在青年军夏令营任音乐教员期间,他到了康定(当时属西康省),这个藏汉文化交汇的山城有一种“溜溜调”的民歌,旋律热情奔放,对爱情的表露大胆泼辣,令初来乍到的吴文季既惊奇又兴奋。他四处收集,加以整理和改编,取名《跑马溜溜的山上》:“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抗战胜利后,吴文季到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继续他的音乐学业。1947年,学校举办联欢会,他拿出这首歌交给声乐老师伍正谦,伍觉得很好,就请作曲系主任江定仙配器,江改名为《康定情歌》,演出时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1948年,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将这首歌带到巴黎,从此《康定情歌》走向世界。
1949年5月,吴文季在南京参加解放军,先后担任第二野战军战斗文工团、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领唱过《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1953年,他回到老家后日子过得很艰辛,但依旧没有放弃对音乐的钟爱。那几年,他精心为舞剧《阿兰》《丰收之夜》和歌剧《惠女颂》等谱曲,这些作品赴北京和上海会演都受到好评。可是,厄运像恶魔似的再次降临,1964年他被赶出任教的学校,不到两年,就在贫病交加中含冤离开这个世界。他为采编《康定情歌》所付出的努力更是无人提起。
2002年,四川康定方面专门派人到惠安县洛阳镇,向凤窝山上(位于洛阳江畔)吴文季的墓敬献鲜花,感谢他为中华民族,特别是康定人民争得世界性的荣誉,虽然这是一份迟到的“荣誉证书”。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27福州市多措并举涵养城市道德 共建“文明福州”
- 2016-09-26为文明点赞 为三明点赞 提升三明软实力
- 2016-09-26文明教育 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 2016-09-26文明旅游公益广告
- 2016-09-26公共文明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