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
泰宁地势险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央苏区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福建苏区与闽赣苏区的主要通道。
泰宁等苏区的建立,使得闽西北、闽中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连成巩固的一片,进一步推进了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东方军入闽作战、挥师北上,中央苏区的版图向东北方向扩展数百公里,泰宁苏区也从苏区东线敌我双方拉锯争夺的前沿阵地变为战略后方,经济逐步繁荣发展。当时,东方军打胜仗所缴获的大量物资都集中到泰宁,泰宁苏区成为闽赣省及建宁警备区的物资供应中心和经济建设重点地区。
1931年6月,红三军团第六师占领泰宁城后,着手建立地方武装,参加红军300余人,发展赤卫军452人。1933年起,在历次反“围剿”中,泰宁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扩红支前运动,先后承担了创建红七军团、少共国际师、闽中独立团的扩红任务,为主力红军输送战士2000多名。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6月至1934年7月,泰宁人民参军参战就达3270人,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提供了充实的后备力量,他们绝大多数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
泰宁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33年,粮食产量同比增加20%,保证了军需民用,储备了战备粮。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泰宁苏区政府专门设立粮食调剂局和贸易处,创办红色消费合作社,到白区采买食盐、药品等紧缺物资,以繁荣苏区市场,满足群众日用消费需求。城区创办了硝盐厂、红军被服厂、鞋厂、樟脑油厂、锡弹炮厂等军需民用工厂,为第五次反“围剿”提供大量补给。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第五次“围剿”,10月4日东方军回师江西黎川御敌。10月下旬,红军总部撤离泰宁。
在国民党军队进攻泰宁期间,泰宁苏区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自动节衣缩食,筹集了大批粮食、干菜,补给红军,搞好坚壁清野等紧急战备工作。组织成立担架队、运输队、看护队、洗衣队等战地服务队伍,为支援前线、保卫苏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01三明:为文明点赞,为三明点赞 提升三明文明软实力
- 2016-09-01三明大田“三结合”机制运作 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工作水平
- 2016-08-31福州市闽清县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联席会议
- 2016-08-31三明市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永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