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5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长乐为何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追根溯源,因为长乐古代有众多的书院,并为国家造就了许多经国济世之才。长乐第一所书院在哪里?经考证,长乐第一所古书院,是德成岩的“德成精舍”。
德成岩位于长乐潭头镇溪上村后筹峰山中,旧名“筹岩”、“稠岩”,又称“筹峰岩”、“伸蒙岩”,古代属方安里管辖。吴航十二景之一“筹峰积雪”,指的就是此山。唐代咸通初(860年),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林慎思与兄进思、景思、勤思、普思筑室读书于此。宋时,朱熹登筹岩赞叹林慎思“德成于此地”,称“德成岩”。《八闽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长乐县志》等都有详细记载。
林慎思(844-880),字虔中,号伸蒙子。原家于筹峰山东南侧之钦平里鸿山之麓(今潭头镇大宏村)。《德成岩志》载其“因扪萝揽胜于榛莽之中,见筹岩巨石灵秀峭拔,上有巨石,下有石室”。“肆眺海天烟涛,上下奇石灵泉,幽清万状”。时慎思大奇之,遂集兄弟五人筑室读书其中,雅称“月楼精舍”。同时又在筹峰山麓溪上建构“坑湖草堂”(今潭头镇溪上村坑湖里)。古代精舍与草堂都是书院的雅称。筹峰山中的“月楼精舍”与山下的“坑湖草堂”都是林慎思兄弟的读书地方。当时名流如秘书丞董玄卿,国子博士京叔、宣武使赵绮、御使吉文等辈竞诗侈之。咸通中(860-896年)兄弟五人俱中进士,“五子登科”、“五桂联芳”传为千古佳话。慎思子徽、峣、徵、遁四人亦读书于此,各以文章显仕朝廷。三子徵亦中进士,父子进士亦为儒林美谈。
德成岩自林慎思兄弟、父子登进士,始声名远播,各地学子慕名而来,求学于斯,其间名师鸿儒亦接踵而来。据《明教堂序》记载,阜山姚坑始祖姚能举,本是侯官古灵人氏,因年轻时求学于“德成精舍”,后才迁居此乡中。后来其子孙七世出了两个状元,十个进士。与姚能举同时求学于“德成精舍”的还有“郡名士林慎思裔孙密、唐银青大夫陈辩裔孙杞、黄勉斋之裔孙邦达”等多人。考《长乐县志》:林密宋章衡榜进士,官潮州知府;陈杞宋毕渐榜进士,官宣州团练使;黄邦达宋贾安榜进士,官太常博士;姚能举与黄邦达同榜,官江西按抚使参议。可见当时德成精舍影响之大,为国家造就了不少贤达英才。由此可知宋代长乐名流如陆蕴、陆藻、林安上、林睦、林岊、林冠英等人,多求学于德成精舍。
德成岩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在长乐文化史上不仅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是长乐儒学文化的发源地。它培育了福建第一家兄弟五进士及福建第一位思想家、第一位状元、第一位忠烈林慎思,促使福建从“蛮荒之地”进入“文儒之乡”。它培育了林慎思家族历代进士六十多人,同时其他各地学子在此求学显达者,亦以数倍计。由于林慎思与德成岩的影响。长乐人的读书之风,因之而盛,出现了“家诗书、户弦诵”、“彬彬向学、兴仁兴让”的文明现象,使得长乐文风昌隆、人文荟萃。所以说是“德成精舍”成就了吴航“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4“海沧模式”志愿服务获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机制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助力文明县城创建
- 2016-05-24让“农民工更有尊严”是城市应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举 营造浓厚文明创建宣传氛围
- 2016-05-24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举行传承文明硬笔书法赛
- 2016-05-24省委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布参评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