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薛希惠)9月的建宁县乡村,莲叶凝碧,稻浪染金。11日,记者来到地处深山中的伊家乡陈家村。没有想到这个曾经的“空心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现美丽转身,变得宜业宜居。
陈家村位于一处狭长的谷地,入村的道路两旁,紫樱花、栀子花开得正艳。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木屋和现代气息浓郁的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小片绿化地点缀其中,鹅卵石步道四通八达,农户三三两两坐在门前剥莲子,一片宁静悠然的乡村风貌。
村里水系丰富,1条主沟渠、16条支沟渠蜿蜒环绕农家。村子中心有一口几百平方米的池塘,种了睡莲养了鱼。池塘周边铺设步道,安置桌椅和健身器材。村尾散布着数十株大树,包括楠木、枫树和桂花树等,树林间安放了几张石桌石椅,成为村民休闲的又一个好去处。
“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村支书肖建荣介绍说,陈家村共有4个自然村,267户1121人,是个传统农业村,主要农产品有笋竹、莲子和水稻,一半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跟许多农村一样,山区村房屋建筑没有很好地规划,杂物间、卫生间、猪栏、牛舍等相互混杂,加上受制于逼仄的地理环境,直到去年,陈家村还是脏乱差问题突出。
今年初,村两委决定利用建设美丽乡村这个机遇,选出9名热心公益、有威望、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村民,组成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与村两委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涉及拆、建、管等几个方面。首先,请省规划设计院做好整体规划。接着,村两委和理事会制定了“以点带面”的策略。从5月开始,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带头,先把自家的猪舍牛栏等附属房拆除,统一移到村尾,腾出的空地进行绿化;房前屋后清扫干净,各种杂物堆放整齐,周边铺设卵石步道。这样,村里几个“点”的面貌焕然一新。左邻右舍一看,环境的确好多了,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再一动员,越来越多的村民要求把自家的景观提升、道路改造列入建设项目。
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遵循简单、实用、美观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除了猪舍牛栏,木屋、杂物间等建筑基本不拆,只作清洗整修,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因地制宜,有菜地的地方就当作绿地,废弃地则用当地的花草树种进行绿化;就地取材,建筑基本不用水泥、瓷砖、钢材等,而是用当地的鹅卵石、木头、竹子,尽可能体现乡土元素。
为了花小钱办大事,对于村民自家的环境整治,陈家村采取“民建公助”的办法,鼓励村民自己动手解决。由村里核定工程量和报酬,农户出工做好自家的美化工作,村集体或提前供给原材料或验收合格后支付报酬。对公园、祠堂、戏台、雨污分流管道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则以“公建民助”的方式进行。由村民投工投劳,村集体支付报酬。这样,既解决了建设经费节约使用问题,又调动了村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饶学升家是一幢两层楼的木屋,门前的空地干干净净,农具、杂物摆放得整整齐齐。他指着屋边的花坛介绍说,这是他自己砌的,砌花坛的鹅卵石是从河里捞上来的。“原来屋边的菜地垃圾不少,我自己动手清理干净,又在菜地边围了一圈篱笆,现在好看多了。”饶学升乐呵呵地说。
建设好还要管护好。在陈家村,公园、绿地等都立有牌子,上面写有管护责任人的名字;成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干湿”分离的垃圾箱。“湿”的垃圾主要是瓜皮、菜叶等厨房垃圾,村里统一收集后堆到田里作有机肥;“干”的垃圾,不可降解的单独处理,瓶罐等可再生垃圾回收再用。
肖建荣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陈家村还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增收项目,壮大特色产业,村民有了钱,就可以更好地改善村居环境。目前,陈家村正积极推动全村8000多亩毛竹山的标准化生产,发展林下经济,修建完善竹山道路;大力发展莲子种植,全村今年新增莲子面积300多亩;开展莲田、稻田套养田螺、鲤鱼等特色养殖,其中田螺有80多亩。
沿街中心户肖瑞金正在家门口剥莲壳。她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原来在外打工,现在回乡承包了20多亩山垄田种莲子,并在莲田套养鲤鱼,第一年,每亩就可增收1000多元。“中午留在我家煮鲤鱼吃,这可是纯天然的。”肖瑞金很是客气。
就这样,一个原先又脏又乱的小山村,不仅成为深山中的世外桃源,这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也纷纷回乡,深耕细作,安居乐业。在莆田打工的村民饶俊卿,把家乡美景发到微信上,说:“让在外打工的村里人都看一看家乡的美景!”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9-16上杭古田镇:培育“三红”精神 创建美丽乡村
- 2015-09-11污染“上山下乡”与“美丽乡村”背道而驰
- 2015-09-06城厢区着力建设美丽乡村文明村镇
- 2015-08-31光泽县李坊乡后杉村:“烂泥潭”变迁美丽乡村
- 2015-08-29浦城县石陂镇扎实做好基层党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