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一壮歌
——读钟兆云长篇纪实《落日》
李 援
作家钟兆云的长篇作品《落日》以纪实方式,承载闽台抗日战争这一沉重的“历史记忆”,在坚硬的历史叙述里展示民族形象,融进文学表现力,呈现出特有的担当意识和人道人性的深刻检省,可说是对闽台共同抗日的一次致敬。
在铺张扬厉的宏大叙事里,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脊梁。《落日》的书写与状绘,有一个同一指向,就是把我们的视角内置于中国人身上最硬的骨头——脊梁。其中的大气魄、大情怀所提示的是大主题——在浓重的战争烟云之中,“脊梁”的血被烧沸了,然而历史的这一页也永远铭记了人类巨大的伤痛。这里的民族形象绝非单维构成,更是闽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抗战壮举的多元集合,“是钢铁的一群”,也是新历史主义语境下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化身。
作品凸显召唤英雄主义回归的意旨。“福州作战”一章在共产党员庄天和拉响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中完成了英杰形象的再现,也袒露了大湖战役的惨烈。“永安这座山城”通过对羊枣、卢茅居、王亚南等人的回望,让人们追怀文化阵地上进步文人刚正的风骨和挺立的脊梁。“民众御侮气壮山河”讲述了长乐雁头村、莲角村、五龙村等村发生的乡土抗战故事,唤醒普通民众对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是息息相关的深度体认。而“大陆在这头,台湾在那头”一节,通过叙述和追忆发生在鼓浪屿百年园楼主人们身上的抗日故事,展现了台湾知名人士及台湾义勇队为抗战所做出的应有贡献。这些纪实文字以复原历史本貌为着力点,锻造和点绘着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英雄品格。
在展览着战争的背景下,海外侨胞的作为,也是很吸引后世读者的。“陈嘉庚组建‘南侨总会’”以侨领陈嘉庚策励侨众开展爱国运动为主线,“胡文虎以爱国为天职”则通过侨领胡文虎捐助药品和宣传抗日等细节,赋予了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怀与温度。
与传统的叙事不同,《落日》并不是各种历史信息的生硬堆砌,而是聚焦人性的深邃和幽微,对人文主义精神不断扬厉。“文斗:50年留下不死的民族气节”叙述了台湾新文学奠基人赖和亦医亦文,时常免费为战乱中的穷人看病,在医院内附设阅览室,主动进行爱国抗日宣传。赖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友善美德和不屈外侮的民族精神。“硝烟中归来的版图”描写了国共合作、同仇敌忾的大背景下,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曲折往事,祖国母亲的营救工作,让“亚细亚的孤儿”切身体验到世间的真情和大爱。由是,在作品的气象和作品的成色之上,无疑加重了某种心灵深处的慨叹。
如把这些篇章连缀组合起来进行解读,不难发现,中共抗日武装是怎样成长壮大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不难发现,对日本地缘政治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闽台有着怎样的民族伤痛;不难发现,雅尔塔体系下的远东格局是来之不易的,对维护亚太和平的作用是深远的;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在民族危机的顶点,又是如何锻炼自己的民族精神,重新找到了民族复兴的起点。
如从另一种闽台重要研究视角来看,《落日》可视为一部信史。因其史料甄别扎实,事件持之有据。既有历史研究成果,又有新的探索考证。无论何时何地阅读,都会让中国心为之一动,如同看到历史上一阵长风绕战旗。
这部作品力求还原原态和本土性,整体形成了勾连古今的气概。作品不是用二分法单向度地叙写国军御寇或共军杀敌,而是采用二者或多者共叙的话语方式,稳实流畅,读来荡气回肠,极富感染力。语言中的修辞因素,具拓展视点的新鲜感,又不失自然的法度。
历史必然启迪现实。作家在“绝非多余的后记”中,以对人类生存层面和心理活动充满知性内涵的剖析,指出历史的伤痛不可能进入沉沉的睡眠状态,作为战争主要策源地的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始,背离其“非战”承诺已越来越远。深情地呼唤人类的良知和人性的尊严,表现了作家博大的悲悯之心和深重的忧患意识,在淋漓尽致的笔墨挥洒中,深入到人类的命运皱褶里。以我东方哲言视之,“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9-02鲤城区委书记带队开展抗战老干部及遗属慰问活动
- 2015-09-02三明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法作品展
- 2015-09-02大田公布首批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 共21处
- 2015-09-02抗战老兵盛玉祥:孤身一人甩掉十多名日军还开枪击中一个
- 2015-09-02“收我山河”题刻铭记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