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追忆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
东南网9月2日报道 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通讯员 黄国轩 郑智敏
她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的贞德”,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入选“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她就是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印尼归侨李林。
“姑姑是我们家族的骄傲。”8月26日,在龙海市石码镇,抗日女英雄李林的侄女李舟玲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听着姑姑的抗日故事长大,从姑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
李林1915年出生在龙海石码镇,1919年,随养母侨居印尼爪哇。“爪哇当时是荷兰殖民地,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李林很小就懂得什么叫压迫,萌生了反抗的念头。”龙海市政协文史员林靖华说。
1929年,李林随养母回到石码。1930年至1933年,李林先后入读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幼稚师范、集美女子初级中学,并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会。受到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她的革命者性格特点在这一时期已经显露出来。
1933年,李林转学到上海爱国女中,参加“抗日救亡青年团”,写下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1936年,李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1937年,李林被派往雁北发动抗日武装斗争,亲手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积极宣传和武装青年。同年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她勇敢坚定,机智灵活,指挥得当,接连获胜。1938年,任八路军120师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为此,她受到贺龙的接见。贺龙称赞说:“我们的女英雄,听说鬼子听了你的名字都怕呢,了不起!”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4月26日,晋绥边区特委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主力和群众突围,李林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她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殉国,年仅25岁。
台湾义勇队大事记
东南网9月2日报道 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整理
1938年
5月15日 福建省主席陈仪下令,将居住在福州、晋江的台湾籍民众集中,移送至闽北崇安县。
11月上旬李友邦、张一之决定动员组织福建崇安的台胞参加抗战。李友邦在欢迎会上用闽南话讲演,受到台胞热烈响应。
1939年
2月19日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李友邦将第一批优秀台胞22人带往金华编为台湾义勇队,离开崇安时留崇安台胞和当地民众开大会热烈欢送。
2月22日 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在浙江省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今84号)成立。
3月 台湾义勇队设立医疗所,义务医治伤病兵民,为抗日民众服务。
1940年
4月15日台湾义勇队创办的队刊《台湾先锋》月刊第一期(创刊号)在金华出版。孙科等人为创刊号题词:“还我河山”。
1941年
12月 “台湾革命丛书” 在金华出版。第一本为李友邦著《日本在台湾之殖民地政策》。
1942年
5月底金华、龙游先后失陷,台湾义勇队退驻江山峡口,并决定立即翻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移驻龙岩。
6月17日,台湾义勇队在厦门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
1943年
1月1日 在龙岩创办《台湾青年》报,作为后期台湾义勇队的主要宣传基地。
1944年
2月 对敌巡回工作团协同战区政治部“战地工作团”到浙东前线开展对敌工作。
1945年
9月3日李友邦派台湾义勇总队副总队长张士德携带国旗一面赴台湾。在台北宾馆升起抗战胜利后的第一面中国国旗。
9月 台湾义勇队队员集中厦门,次月先遣部队抵台。
11月28日李友邦在厦门目睹台湾旅厦同乡生活困难,将台湾义勇队官兵节余的大米2000公斤委托厦门市台湾同乡会施赈贫困同乡,此为台湾同乡会第一次办理发放救济米。
12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给两艘客轮“胜利”“胜兴”号,送台湾义勇队队员回台湾。李友邦率全体队员及其家属返台。
年底,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大部分队团员分批回到了光复后的台湾。但仍有部分队员继续留在闽、浙等地。
1946年
2月台湾政府当局命令:“台湾义勇总队和少年团解散。”台湾义勇队从成立至结束,整整七周年时间。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9-02鲤城区委书记带队开展抗战老干部及遗属慰问活动
- 2015-09-02三明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法作品展
- 2015-09-02大田公布首批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 共21处
- 2015-09-02抗战老兵盛玉祥:孤身一人甩掉十多名日军还开枪击中一个
- 2015-09-02“收我山河”题刻铭记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