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来稿选登> 三明> 沙县 > 正文
沙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沙县模式”
http://wmf.fjsen.com 2015-07-20 16:36:20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文化旅游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彩。沙县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8届小吃文化节。沙县小吃走进台湾,以食为媒,架起了海峡两岸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省级风景名胜区沙县淘金山自古佛教文化浓厚,全国最大的石雕卧佛——定光卧佛、千古名刹定光禅院、惭愧祖师潘了拳悟道之地佛光洞、我省最大的释迦牟尼真身灵骨舍利塔均在淘金山中。如今,四方游客在赏虬城美景、品小吃美食的同时,还可以到淘金山拜舍利、观放生、诵经礼忏等,领略不一样的朝圣之旅。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文化底蕴。在沙县,宋代宰相李纲谪居的兴国寺、宋代理学代表罗从彦纪念馆、唐代开县始祖邓光布祠堂、东南沿海最大的城隍庙、清代的古民居孝子坊、水美古堡、古戏台等文化古迹保存良好,彰显着古建筑与沙县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此外,《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沙县肩膀戏》《定光佛信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龙迎烛桥》《迎春牛》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人文素质激活文化生态。沙县还定期组织开展6·5环境日宣传活动、“沙县十佳青年”“最美环保人”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激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沙县精神”也为生态文明建设鼓劲。沙县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相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以“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以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不断提升沙县特色文化感召力。营造宜居的社会生态

生态人居是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沙县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倾心打造一个靓山秀水碧天环绕的宜居生态城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一个山区县,保障森林覆盖率,做靓山文章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首要任务。沙县着眼实际,把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加大“青山挂白”、矿山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使沙县形成“以群山绿色为屏、乡村绿色为点、道路绿色为线、城区绿色为面”的全方位绿化格局,勾勒出一幅“林在城中”和“城在林中”的绿色美景。

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幸福指数增加。沙县建立全县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发布空气质量周报,鼓励企业利用余热发电,在工业园区引进天然气管道项目,积极引导入园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严禁审批燃煤锅炉或以煤为燃料的生产项目,为市民送上新鲜自然的好空气。

青山碧天还需秀水映衬。沙县巧借全县狠抓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把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等环保举措有机结合。

拿污水处理整治来说,7月8日,沙县大洛镇、高砂镇、南阳乡、郑湖乡的集镇污水处理项目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生活污水1100多吨。至此,沙县12个乡镇(街道)均设有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如今沙县污水处理厂日可处理污水3万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青州、夏茂等10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也已经投入使用,保障了村民安全用水、放心用水的需求。

不止如此,在建制村,通过建生活污水处理站、检查井,安装一体式化粪池,减少农村污水排放。

目前,全县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站5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眼下,在“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级管理长效机制的运行下,沙县10个乡镇建成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垃圾集中统一处理。从城区到农村,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等卫生保洁都已实现常态化,夏茂镇俞邦村、南霞霞村、青州澄江楼等一大批生态乡镇、生态村正在脱颖而出。(沙县文明办供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卓志沐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5-07-03沙县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故事比赛活动
  • 2015-06-30沙县虬江第二中心小学
  • 2015-06-23沙县打造“一乡一品一特色”公共文化活动
  • 2015-06-17沙县“五共”创建秀美文明村镇
  • 2015-03-30“全国文明乡镇”沙县夏茂镇:生态镇劲吹文明风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