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一年中的快乐时光。在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后山村,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虽然不能和家长们一起享受快乐,但他们有另一个快乐的“家”。28年来,一批批的孩子在这里收获着知识和喜悦——
给孩子们上课,是夜校教员们最开心的时刻。
28年薪火传递
一场帮扶,薪火相传28年。后山夜校的灯光始终不息。
后山夜校全名后山留守儿童学校,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后山村,创办于1987年,由宁德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需要帮助的人群进行义务支教。
28年来,先后有8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辅导学生1600多人,授课7200多节。
后山村是蕉城区城南镇的畲族村,与宁德师院一墙之隔。28年前的一个周末,宁德师专(现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走进这个村子时,发现这里许多八九岁的孩子还没有上学,村里没有一个高中生,文盲倒有不少。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办一家夜校,改变后山的教育现状。
很快,在各方的支持下,后山村村口破旧的小学夜间亮起了灯光,响起了琅琅读书声。随着时间推移,夜校从扫盲班,发展到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法律培训班等。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古溪村、后山村、马山村等城郊村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他们平时工作繁忙,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夜校便成了这些孩子快乐学习的场所。
2014年,城南镇政府投入10万元对其进行整修和装备添置,如今的夜校规模不断扩大。
近日,记者跟随大学生教员们走进后山夜校,体验了一晚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感受孩子们的欢乐与纯真。
“速度与激情”
16:20,大一学生李玲和卢慧娜结束了自己下午的课程,然而她们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般,回宿舍或外出逛街,而是赶往宁德师院求知楼A203教室。5位教员集中在这里备课、讨论教案、讲课演练……
要成为后山夜校的教员并不容易。教员选拔有着极为严格的程序,从数百个报名者中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每届仅有约20人成为后山夜校的正式教员。
我们目睹了一场“速度与激情”——刚准备完课程,教员们便快速冲出教室,往食堂跑去。他们要赶在18点前吃完饭,然后出发去后山夜校。晚饭,是狼吞虎咽解决的。
18:02,下起了大雨。李玲和卢慧娜一边穿上雨衣,骑上电动车赶往夜校,一边吐槽着天气:“雨这么大,估计又有几个孩子来不了。”
冒着雨,孩子们陆续到达夜校。所谓的夜校,其实就是由几间比较简单的教室构成。
19:00,课程正式开始。由于天气原因,今天只有7名学生来上课,教室显得有点空。
卢慧娜说,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天气不好他们也会劝一些住得较远的孩子不要来上课。尽管人少,但她们还是按原计划开课。第一节是辅导课,由教员辅导学生做作业;第二节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数学、英语、武术等选修课。
28年来,这种传统从未改变——每周一至周五19:00到20:30,后山夜校的教员都会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爱心与责任
今晚的选修课是音乐、美术和武术。武术是最受欢迎的,几个孩子围在卢慧娜和李玲旁边,认真地学着冲拳、马步、弓步……她们手把手地纠正着学生的动作。
卢慧娜告诉我们,在愈加重视综合素质的今天,让孩子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尤为有益。
课间时间,孩子们在另一间教室玩成语接龙。走廊上,夜校校长蒋亚婷正和新教员沟通。
蒋亚婷今年读大三,是英语专业的学生。3年前刚到学校时,听说了师院支持后山夜校的传统,就毅然决定加入这一组织。
选择、责任、爱心……这是我们从蒋亚婷口中听到最多的字眼。
“孩子虽然纯真,但也渴望受尊重,需要心与心地交流、付出。”蒋亚婷说,“他们就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关爱他们,有时也会生他们的气。”3年来,她放弃了许多业余时间,但在这个90后女生看来,除了爱心和耐心外,夜校最重要的是责任,对自己尽责,也对孩子们尽责。
20:30,一晚的课程结束了,教室里孩子的嬉闹声不断传来,和宁静的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承载着许多孩子欢乐的后山夜校。为什么大学生教员们会爱上这里,并为此付出?也许,只是为了那一张张最纯真的笑脸。
教员们开始收拾桌椅,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看着这一幕,我们突然觉得他们就像是一家人,一起学习,一起玩闹,一起收拾……一起度过了许多个开心的夜晚。
外面的雨势仍大,回去的路上,几位老师说笑着躲进一件雨衣下,他们在夜色中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08-31顺昌双溪街道:开办“流动计生夜校”
- 2012-11-21边防民警为辖区外来务工子女开设 “夜校辅导班”
- 2012-04-11宁德师范学院后山夜校
- 2012-04-01第105期《后山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