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后山夜校
http://wmf.fjsen.com 2012-04-11 09:48   来源:省志愿者协会    我来说两句

宁德师范学院后山夜校事迹

新学期刚开学不久,宁德师范学院后山夜校的教员们就早早地筹划着夜校迎新的内容,画海报,写宣传标语……30几名教员各尽所能,他们想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后山夜校的新同学们……

从1987年起,这场持续了25年“义教”接力,从最初为当地农村青壮年扫盲开始,到辅导学生做作业,再到如今服务进城务工子女完成课后学习。后山夜校先后共组织教员600多名,辅导学生1500多人次,授课6000多节。

在这一连串枯燥数字背后,蕴藏着后山夜校教员们孜孜不倦的创造着爱和感动。

一所特殊学校——

开启知识明灯 照亮孩子前程

后山村是蕉城区城南镇的畲族村,和宁德师范学院(原宁德师专)就隔着一堵墙。绕墙出发,就十五分钟的步行路程。可一堵墙把宁德市最高学府与后山村隔成两片天。

时间回到1987年的一个周末,当时的一群师专学生走进这个村子时,发现这里许多八、九岁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后来得知这个400人的村子没有一个高中生,文盲的还有不少。他们的心灵受到深深地触动,“创办夜校改变后山的现状”成为学生们的共识。

出刊物、贴海报标语,主动联系后山村两委,挨家挨户动员青壮年中的全半文盲学习文化,他们在校团委支持下很快后山村村口的破旧的小学亮起灯光,响起了读书声。夜校扫盲班从农村的实际需求出发,办起实用技术、法律、计生政策等知识培训,让不少后山人利用所学的知识走上发家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旬,“两基”达标,扫盲对象日益减少,后山夜校也走到了转折点。完成历史使命的后山夜校还办不办?面对着越来越少的生源,不少教员觉得后山夜校可以功德圆满了。校团委数次组织教员再度进村走访后,发现孩子们课余在家没有条件念书,作业不会做没人教。应村民的要求,后山夜校转变思路,停掉了扫盲班,开设作业辅导班,夜校成了学校周边中小学生晚上巩固课业的学堂。

近几年来,宁德城市不断发展,古溪村、后山村、马山村等城郊村落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他们平时工作繁忙,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许多孩子放学后只能独自呆在出租屋里打发时光。

去年10月初,河北来的林先生因临时从老家赶出来务工,让两位本该念初一的双胞胎女儿错过了注册时间,推迟一个多月才进校插班,因此课程落下很多。眼看着成绩一直跟不上,家里拿不出钱来给孩子请家教补课,林先生打心眼就着急。怎么办呢?

和老乡聊天中,得知了后山夜校义务支教的事情后,立马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宁德师范学院,亲手将自己的一对女儿交到后山夜校教员的手中。如今经过一个学期的补缺补漏,两名女生的成绩已经排到了班级中上水平。

和林先生他们一样,如今的后山夜校已经成了12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群有爱的人——

25年倾心灌注  铸造夜校品牌

 “以后山夜校的教员为荣,每年学校社团招新报名人数最多的就属后山夜校”,2010级中文教育学生吴华龙自豪地说。新生刚入学不久,他就被师兄师姐口中的后山夜校传奇给吸引住了,从小立志从教的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经过大二、大三“老义教”一番面试、试讲,他从数百人的竞争对手中脱颖出。

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夜校已成了他们难以割舍的生活的一部分。吴华龙和不少的教员从小生活在都市,对农村的了解知之甚少。当他们看到夜校的孩子们没有先进的电子产品、没有高档的文具、光鲜靓丽的服饰、也没有父母接送都是自己上下学,唯一有的就是他们脑袋里满满的都是“为什么”。

这些纯真而且朴实,没有半点装饰的孩子们,让教员们很是感慨。感慨之余,夜校教员们更用心更多写教案、备课。每当夜幕降临之际,他们抛开城市的灯火,俯身给孩子们细细讲解问题中的奥妙。

夜校教员们大家都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宁德师院学生组成,每个人各有所长。为更好服务教学,夜校经常组织教员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总结,还邀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对夜校教员进行指导以此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并满足开阔学生视野。吴华龙告诉记者,后山夜校目前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和常识等十多门课程。同时,创办了属于夜校孩子与教员的报纸《后山行》,收录教员及学生的文章作品。

在开课之余,为了给夜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员们请来青年志愿者对夜校进行维修,更新老化电线,修补破损的墙壁,增添课座椅,并给门上锁,设置夜校宣传栏。

后山夜校教员们的行为也感染着全校师生。多年前,后山村几乎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经常要摸黑行走,为了方便学生们到夜校上课。后山夜校的教员们在校园发出倡议,让靠近夜校的地方开灯为孩子们照明。教员们的号召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之后每天小孩子下课,靠近马路边的宿舍,就齐刷刷地打开电灯,一直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

一种心灵互动——

付出一片真情,收获几多感动

2011年六一前夕,2010级生物教育的庄海英在后山夜校马山教学点上作业辅导课,三年级的小陈将笔头停在“说说你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这道题目上。性格内向且不善与人交谈的她,只得将头埋到桌沿。在辅导功课的庄海英见到如此情形,就走过去关切地询问,小陈低声窃语地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六一节”!

“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怎么不知道六一节呢?“庄海英心里为之一震,经过询问得知,小陈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老家的学校也没有举行六一节活动,从来没有过过六一节。庄海英简单介绍六一节后,小陈点头示意,我懂得了。并在作业本上写上“希望能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最好能有个礼物。”

庄海英没有忘记这件事,早早地和夜校教员们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六一节当天邀请了小陈及夜校其他同学一起欢度六一节,看着大伙活蹦乱跳的,每一位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让孩子们笑出来,微笑的面对自己的人生路,这便是后山夜校教员们的最高使命,也是他们的最大成就!

曾在后山夜校任教的朱金清是一名受宁德市阳光助学帮助的贫困学子,她多次放弃有偿家教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后山夜校的教学当中,给孩子们送去丰富的知识大餐。她说:“社会的好心人帮助了我,我也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25年来,教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没有报酬,没有利益,所有的夜校教员都想把后山夜校办得更好。时至今日,后山夜校的每一名学员都是教员们亲自入户招生。他们说,“是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睛,是一声声‘老师,老师’的叫唤,成为后山夜校一直前行的动力”。

2010年9月,后山夜校搬至马山新校区后,不断支持周边村庄教育发展,在2011年10月-12月期间,教育系、体育系共13位同学在宁德蕉城区马山小学支教,担任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教师,获得校方及家长的好评,为马山小学捐赠文化体育用品共计四百余元,同时为当地留守儿童捐赠棉被30套。

后山夜校是以爱心、责任心为前提,以“教书育人,锻炼自我”为办学宗旨,坚持了二十几年的教学。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路风雨兼程,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后山夜校共培训学员1500多人次,到夜校实践锻炼的大学生达600多人,授课时数达到6000多课时,“夜校”为后山村的扫盲、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党委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后山夜校多次被评为“市扫盲先进单位”,并曾获得“宁德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福建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福建志愿者栏目、《闽东日报》、宁德电视台等媒体都曾报道过后山夜校的光荣事迹。在后山村,提起夜校村干部和村民们就感动不已,他们一致肯定了夜校的创办对后山村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很大作用,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

志愿服务心得

一墙之隔,曾隔出了一个宁德市最高学府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的两样天地。从夜校扫盲班、实用技术培训班,到夜间辅导班,一茬茬师院学子二十余载的义教接力,为了使围墙内外共有一片蓝天。为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每年十一月,当风信子花开,都有一批人加入后山夜校,成为夜校人。

一年半以来,夜校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如何为人处事的方法。

夜校莉芳同学回忆到,犹记当初,社团招新,学姐来宿舍宣传夜校:“夜校主要是义务教我们学校周边农村的孩子的……”原来是这样啊!原来,夜校是为了帮助周遭村子的孩子啊!学姐走后,莉芳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思绪飞扬,它飘落到了莉芳的孩童时。那时的莉芳是那么的渴望读书,渴望知识。那时的家里,经济情况并不乐观,哥哥常年生病,为了给他治病,莉芳的父母二人跑遍了县城的所有医院,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为此,爸妈二人忍痛将二姐送人,虽说二姐后面还是回家了,而且没有怪罪父母。但是,莉芳深知父母的心中觉得是亏欠二姐的。从那以后,莉芳知道,在这破落的农村里,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和家人摆脱困境。因此,当学姐下宿舍宣传夜校的时候,莉芳感到深深的触动,并且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夜校。

想象中的学校总是挺堂皇的,没想到连个喝水上厕所的地方也没有。或许,这是所有夜校教员第一次到夜校的感想。初来夜校,明显感到了条件的艰苦,但,大家都没有退缩,因为大家看到那些贫寒但顽强的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老师、老师”的声声叫唤,让大家有种挥之不去的责任感。

有时,静下心来,扪心自问,为什么要义教?为什么要加入后山夜校?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因为那儿需要帮助。正如“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儿”一样的简单。无论你是出于什么目的,这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你要踏踏实实做好,真正能发挥出贡献,真正能看到义教的效果。

红色风信子的花语是“感谢你,让我感动的爱”,每一年的风信花开都伴随着夜校精神无限地传递……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