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东山岛如今郁郁葱葱。(曾明 摄 人民视觉)右图:当年风沙肆虐村舍被埋。(资料照片)
谷文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身上有多重标签:南下干部、县委书记、林业厅副厅长、被下放的“走资派”、五个子女的父亲……标签背后,蕴藏着多少故事?作为一个在福建口耳相传了数十年的传奇,他事业的后继者们今天又如何看他?与他相识、相交多年的老同事和他的家人,现在又如何评价他?
为了这次“34年后的追寻”,春和景明之时,本报记者踏上八闽大地,一路追寻他随军南下后的足迹,试图与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对话。从他事业的起点东山县,到后来调任的省林业厅;从“文革”时下放劳动的宁化县,到恢复工作后的漳州市,行程千余里,采访六十余人,包括他生前工作地的干部、群众,他当年的老同事、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他们中,既有与谷文昌同时代的耄耋老人,也有不少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
每一个受访者心目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谷文昌。历经岁月沉淀,记忆更为纯粹,理解尤为深刻,观察更为独特。
他们分别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与谷文昌有过不同程度的“交集”。对谷文昌,他们有诉不完的衷肠,道不尽的思念。
后任者这样看——
“他是一个标杆,永远树立在我们面前”
陈家东(福建省漳州市委书记)
谷文昌担任县委书记的东山县,隶属于漳州。谷文昌最后的工作地龙溪地区,正是今天的漳州
说起来,陈家东与谷文昌有特别的渊源。当他还是福建省林校学生时,老师就经常讲到谷文昌以及东山的治沙造林。毕业后他曾长期在省林业厅工作,更深知谷文昌对福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贡献。在漳州这个谷文昌精神发祥地担任一把手,让陈家东对这位跨越时空的好干部有了更多了解,肩上责任更重。
谷文昌精神对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既是跨越时代的一座精神丰碑,又是具体可学的行动指南。“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努力走前头、作表率,成为党和人民依赖的‘四有’良将。”陈家东反复提及。
在他看来,谷文昌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对照着谷文昌这面镜子,时时问一问:是否像谷文昌那样,千磨万击还坚劲,始终心中有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做到对党无限忠诚?我们是否像谷文昌那样,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让群众更多一些‘获得感’?我们是否像谷文昌那样,心中有责,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敢于并善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加快发展漳州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我们是否像谷文昌那样,心中时刻高悬党纪国法的明镜,坚持思想不松防线、行为不碰红线、做人不越底线,做到干净干事、清白从政?”
对漳州来说,如何把谷文昌精神这一宝贵财富传承好、发扬好、运用好,如何把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与即将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既是对中央“从严治党”的一个具体贯彻落实,也是漳州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谷文昌是永远的镜子,也是永远的标杆,永远树立在我们面前。”陈家东无比感慨。
黄水木(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
他是谷文昌之后的第十八任东山县委书记。今年1月12日,在全国县委书记培训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他关切地问及东山,并深情谈起谷文昌
黄水木清楚记得1月12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与县委书记们座谈时的情景。
他是当天的6位发言者之一。当他讲到“先祭谷公,再祭祖宗”这一东山民俗时,总书记插话询问:现在还是这样吗?
“更加如此!”黄答。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书记时,又一次深情谈起谷文昌,并回忆起了东山岛的沙滩和草木。
“总书记对谷文昌真是念念不忘,对县委书记这一群体寄予了殷殷厚望。”黄水木感慨。“我体会,评价一任县委书记的标准,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早在1990年,东山县就作出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的决定,其后多次开展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活动。
“距谷文昌时代已经几十年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条件不同了,任务不一样了,方法方式要更新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作风不能变。人民对老书记的思念、缅怀,正是对今天党员干部的期待。作为东山的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把谷文昌精神守护好、传承好。”
黄水木深感“责重如山”。
沈志雄(东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受组织委托,他逢年过节要去看望谷文昌家属。他也是东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
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才能一身正气,身后才会有一世清名。谷文昌用他的言行,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组织干部,沈志雄对此深有体会。
担任东山县委组织部部长4年多,沈志雄经常陪同客人参观谷文昌纪念园,“每来一次都是精神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觉得常学常新。”
“谷文昌的事迹,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东山县的干部群众提起他,哪个不竖起大拇指赞?人民群众对他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他说,谷文昌这位共产党的优秀好干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拥戴。
根据组织安排,沈志雄负责与谷家联系,谷家家风、谷家人的本分与自律,让他屡屡感动、震动。谷文昌妻子史英萍老人在世时,每年谷公忌日,她会带着孩子来东山。东山方面每次也做了很好安排,包括安排车、人去漳州接送,“我经常完不成任务,没少挨大家批”,因为老夫人怕惊扰当地领导和群众,总是刻意避开,悄悄来,悄悄走。去年,94岁的老夫人因病去世。今年春节前,按照惯例,东山县委组织部要慰问老书记的家属,结果,谷家子女言辞诚恳:以后别来了,母亲既已去世,作为子女,不应该再享受县委慰问的待遇。
黄小胖(80后的大学生村官)
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东山樟塘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80后大学生村官黄小胖眼中,谷文昌并不“遥远”。
他从小在东山铜陵镇长大,一直听父辈讲述谷文昌的故事。每当清明节,常和同学们一起到谷文昌陵前扫墓,在乡土教材里学到了谷文昌的事迹。前年大学毕业后,小黄来到樟塘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对谷文昌有了更多了解,对谷文昌精神也有了更多思考。
一年多的村官经历,小黄对谷公“不带私心搞革命”的党性、“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作风,感慨尤多。“群众路线,确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面对谷公,青年基层干部学什么?小黄说,传承谷公的为民精神,一切事情以群众利益为先,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让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身边人这样说——
“他是真正不带私心、一心一意的人”
林木喜(东山县委原组织部长,已退休)
在谷文昌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期间,他长期在谷文昌身边工作
“心中有戒,戒的是权力滥用,惧的是法律法规,畏的是党和百姓。这是对党员干部用权的底线要求。而谷书记做到的何止这些?”长期工作在谷文昌身边、后来成长为组织系统优秀干部的林木喜,对此感受格外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守规矩,谷书记就是最好的典型。”他说,“他甚至给自己定了不少在别人看来不近情理的规矩。正是这些,让老百姓更加敬仰、热爱他。”比如,他压住爱人工资不许调,一压便是32年,直至他去世3年后才长一级;他招收别人进单位,偏偏不安排符合条件的自家子女入公职;哪怕仅是单位的一辆自行车,也不许孩子们碰一碰,只是因为它姓“公”;小儿子高中毕业符合招工政策想留在漳州,他偏要儿子下乡当知青,因为“我不带头,怎么说服别人?”儿子想到东山下乡,他不同意,“都知道你是我儿子,会关照你,你得不到应有锻炼”……
“像谷公这样‘不近情理’,对领导干部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可能标准太高、要求太严了。”老林感叹,“但权力的底线,却是任何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守住的。要懂政治规矩,要讲党内传统。”
林木喜坦言,自己受谷公影响很大。
在他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期间,遇到过不少“考验”。老林有三个兄弟,家族里有60多人。家中出了个组织部长,很多亲友希望“适当关照”一下。
“这可不行。我是在谷公身边呆过那么长时间的人,必须以谷公为镜。”像谷文昌一样,老林给家人也立下“规矩”:在他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坚决不让自己的家人参加公职考试。
“我跟他们讲,就算你们是凭自己本事考上的,别人也会说是因为我的缘故。举贤不避亲,但作为组织部门的领导,必须避嫌。这是谷公教给我们的规矩,也是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守的规矩。”
让林木喜坦然的是,刚开始,他没少受家人抱怨,但到了今天,家人却表示很理解、很支持。“这是谷公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不为私利者,自己和家人一辈子活得踏实,过得坦荡。”
张瑞栋(宁化县水利局退休干部)
谷文昌当年下放宁化县,担任隆陂水库建设总指挥时,张瑞栋在那里认识了他
上世纪70年代初,由国家批准立项的闽西北山区第一座中型水库项目——隆陂水库在宁化开工。动工7个月了,村村都抽调了劳力,可进展缓慢。下放在此的谷文昌,被县里“点将”担任了总指挥。
“按说,县革委会下达给他的任务,就是要求进度,以老谷当时的身份,肯定得求速度。可老谷这人,正!”张瑞栋一脸佩服。
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一次,有民工从两公里外的料场推来一车腐殖土,准备倒在坝上,技术员不同意,认为会影响水坝工程质量,与民工争执起来。吵到谷文昌那里,老谷坚决站在技术员这边,并说:“一车土是小事,水库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来不得半点马虎。”至今回想,张瑞栋直竖拇指。“那是什么年代?技术员是臭老九,老谷自己还是走资派,可他根本不管这些,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另一次,与安全事故有关。有位民工在施工期间不幸身亡。谷文昌不仅在施工现场主持了3000多人的追悼会,追悼会一结束还主动向上级写报告,要求上级党委给自己纪律处分。
“这个老干部正气得很,从不计较个人荣辱,不管什么时候,总是把党性、把群众、把工作放第一位。”张瑞栋说,修水库那大半年,老谷与大家同吃同睡干同样的重活苦活,感动了全部技术员和民工,没人不愿卖命干活。最后,水库不仅提前建成了,为农田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40多年过去了,没有发生质量问题。
谷豫东(漳州市园林服务中心主任)
谷文昌最小的儿子
在谷家兄妹的记忆中,父亲的严,不是“凶”出来的,“他甚至很少大声批评人,总是耐心地跟你讲道理。”已经年近花甲的谷豫东说,“但不能做的事,他一点不退让,而且总有办法把大家的思想工作做通。”
谷豫东领教过父亲难得的一次发火。
高一时,父亲已经从下放地宁化回到龙溪地区任职。那时候物资匮乏,买啥都得凭票。高中男生,起哄买烟,有人怂恿豫东:“你爸不是官吗?他们有买烟指标。”豫东攥着凑起来的钱奔小卖部,“我爸是某某,让我买包烟。”果然管用。
父亲后来得知此事,大怒。不仅狠狠训斥,还领着儿子,到小卖部向阿姨道歉,检讨自己没管教好。“爸爸认为,我打着他的旗号,就是有特权思想。”谷家子女也进一步明确了家规:不允许揩公家一点油,不允许沾父亲一点光。相反,为支持父亲更好开展工作,无论是正常的招工转正、提级升职,还是上学参军,谷家子弟一律“先人后己”。
“但父亲绝不是不近人情的人。”谷豫东眼里满含深情。
那年,高中毕业后的他,想按政策留城当工人,父亲不同意,动员他带头下乡,还不许他到东山,怕当地人照顾他。谷豫东失望极了。
临行前几天,父亲请来一位朋友,为全家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是谷豫东与父母第一次合影。出发前一晚,谷文昌早早结束手头工作,赶回家帮儿子整理行装。
“爸爸每次出差,都是母亲替他收拾行李。可这次爸爸硬是坚持帮我打理。他上了年纪,腿脚不利索了,还是忙上忙下。”望着父亲蹒跚的身影,谷豫东感受到那份深藏的爱。
“父亲的爱很深沉。他让我们一辈子都踏实、稳定,兄妹间、祖孙间亲密融洽。”谷豫东对此很满足,“这才是平凡的幸福,长久,珍贵。”
谷宇凤(漳州市芗城区新桥办事处副主任)
谷文昌的孙女
打小,谷宇凤一直跟着奶奶史英萍生活,耳濡目染,听到了很多爷爷的故事,也感受着这个家庭的家风。“很骄傲,但压力也大。”她笑起来,“奶奶生前多次说,不能给爷爷,给谷家丢脸啊。”
大学毕业后,谷宇凤先在漳州石亭镇工作,后到了街道办事处,现在负责计生工作。
她把爷爷当作精神支柱。“工作中碰到很多困惑和委屈,奶奶在世时,我向她吐槽,奶奶、爸爸他们就说: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没什么好抱怨的。要像你爷爷一样,不管如何,都要把做好工作,当做第一大事。”
“爷爷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老师。”她经常翻出有关爷爷的各种报道,体会爷爷那代人怎样做工作,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
她把爷爷当作人生目标。在她看来,爷爷之所以到今天仍被纪念、学习,受到敬仰、爱戴,就是因为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事业。
“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谷宇凤说,不论岗位在哪里,不管职务是什么,奉尽人生、忠于信仰,“这是我的目标,也是纪念爷爷的最好方式。”
研究者这样讲——
“他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黄石麟(东山县谷文昌历史研究会会长)
东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退休后,致力于谷文昌精神的研究
说起谷文昌,黄石麟根本停不下来。“越了解谷公,越觉得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他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是啥样?为难老黄,只许说一条,老黄想了想,“谷公和群众总是保持着血肉联系。”
“谷公一直认为,无论是带领大家治理灾害,还是艰苦创业脱离贫穷,抑或是当时新政权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纵有天大困难,只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资金困难、设备简陋、技术也不先进,但治沙也好、种树也好、修筑海堤也好,这些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可能”的事,谷文昌任上都做到了,至今福泽东山。
“为什么能成功?”老黄自问自答,“原因很多,有一条:谷公特别明白,自己入党是为了什么,干革命创事业到底为了谁,要依靠谁。如果没有他的战友们、班子成员的支持,没有东山群众的理解支持、响应参与,谷公纵然再有理想、再能吃苦,怎么可能做到?”
解放初期,国民党逃亡时抓走东山岛上4000多壮丁,留下许多孤苦伶仃的老人妇女,谷文昌力主建议,别把这些家属当“敌伪家属”,他们也是失去亲人的受害者,是共产党要救出苦海的老百姓,这才促成了从“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的政策。这项德政,不仅让每个东山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念兹在兹、感恩不尽,也是体现谷文昌为民情怀、敢于担当的经典案例。不过,在研究者黄石麟看来,“这样的案例,多得数不清,谷公也因此聚拢人心,有了最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老黄特别欣赏谷文昌的一个“群众观点”:不能随便污名群众。“谷公绝不轻易下结论谁是‘坏分子’,谁是敌人,谁是刁民。他经常说的话是,就算有坏分子,那也是我们工作失误造成的。”
“有这么把群众当亲人的共产党干部,群众怎么会不跟共产党一条心?”
李秀菊(东山县委党校教师)
东山县党校“谷文昌精神专题课”教员
2013年起,按照学校部署,李秀菊担任了“谷文昌精神专题课”教员,负责给村官培训班、青干班授课。
讲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
“很多学员问我,为什么要学习谷文昌?他毕竟是一个上世纪的人物。我总是通过谷文昌的一些小故事来打动大家,因为小故事里蕴含着大道理。因为信仰、忠诚、责任,就蕴藏在一言一行中。”
社会上,尤其是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气,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需要像谷文昌一样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李秀菊常讲一个故事:1969年,谷文昌全家下放宁化劳动,妻子觉得有些委屈,我们为党做了这么多,还落得如此下场。而谷文昌则说,当初南下时,我们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个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念。谷文昌在逆境之中,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信念坚定,这种品质,令人敬仰。”
李晋榕(福建解放军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曾参与搜集、撰写谷文昌事迹
和谷文昌一样,李晋榕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成员,即通常所讲的“南下干部”。
“谷文昌高风亮节,让人敬重。但他不是一个突兀的高峰,而是矗立在高原的山峰。”李晋榕说,那一代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品质: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绝对忠诚的党性。“他们把个人的名利、地位看得很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真正做到了不带私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
长江支队的三代、四代们聚在一起,也会争论:“老一代”固然可敬,但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大公无私”怎么可能?
“回到谷文昌时代,确实不可能、不现实,也不是今天我们呼唤谷文昌的目的。”李晋榕很客观,“但有些东西,无论任何时代都不能变,比如立党为公,比如执政为民。比如真抓实干。‘先公后私’应该做到,‘公私分明’必须做到。很多东西,就是必须守住党性原则,守住权力底线。”
谷文昌的声名在东山代代相传,让李晋榕感慨万千:你给老百姓做好事,老百姓会记你一辈子。“这个关系,就这么简单直接。”
“与父辈那个时代相比,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定不能忘了我们从哪里来。今天呼唤谷文昌,就是呼唤共产党人的好作风、好传统。”李晋榕说。(记者吴焰赵鹏 孔祥武)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4-10谷文昌给干部留下了什么:心中有责 人生才有作为
- 2015-04-0834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 生前事身后名
- 2015-04-08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
- 2015-04-08三十四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
- 2015-03-26东山:大力推进谷文昌精神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