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到三明市调研指导
文明风3月2日讯(通讯员 刘明辉 罗鸣灶)2015年2月28日,三明市首次获得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在相继获得十几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后,三明市又增添了一顶金灿灿的桂冠——“全国文明城市”。
深植精神土壤,终得文明花开。30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始终是全市上下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追求。尤其是开展新一届文明城市创建以来,三明市以“创城决战·圆梦三明”为契机,将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统筹推进,着力完善城市管理、培育文明风尚、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在更高起点上向着文明梦迈进,一幅和谐美好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翻开过往画卷,回顾创建历程,漫漫创建路浸润了太多的艰辛和汗水,也砥砺出一座城市的风骨与灵魂。
凝心聚力,共谱文明新篇
综合性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获得,是三明市凝心聚力办成大事、创建为民办好实事的成功实践。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祥地之一,新一届创城工作启动以来,三明市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省上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市创城指挥部,每年召开动员大会,对创城工作进行部署,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创城情况汇报,专题研究创城工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市委书记邓本元、市长杜源生等市创城指挥部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创城工作,多次召开现场点评会,解决实际问题。
市创城指挥部专门制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将各项测评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下发创城责任状,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成员会议,督促落实各项任务,确保创城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落实。
2014年以来,市分管领导和创城办人员,采取骑自行车、徒步行走或坐公交车等多种方式,对创城工作实施全面督查。同时,市创城指挥部每年组织两次模拟测评,每季度对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进行一次考评,每两月对街道、社区创建工作进行一次测评,并将考评成绩列入年度绩效考核。
建立创城工作长效机制,是三明市新一届创城工作重要举措之一。市委市政府出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对文明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有效调动新一届争创文明单位的创建主动性。
创城需要人人参与。全市干部职工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形成比吃苦、比奉献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创建工作。
2014年9月16日,全国“五四三”30周年工作研讨会在三明召开
凝心聚力谱新篇,新一届创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2年、2013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三明市分别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12、13名,综合成绩位居全省同类城市第1名;
2014年6月,在全国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专题培训会上,三明市作经验交流;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媒体对我市创城工作进行了集中宣传。
同年9月中旬,由福建省文明委和光明日报社联合召开的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30周年研讨会在三明举行,进一步扩大了三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朝着文明梦目标前进,三明市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全国“五四三”工作30周年研讨会代表参观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
注重实效,提升创建水平
创城重在实效。我市把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与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紧密结合,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使创建过程成为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过程,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梅列区江滨社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小区,曾面临公共设施老化等问题。新一届创城工作启动以来,这里旧貌换新颜,老旧的柴火房不见了,腾出的空间成为公共绿地,小区新建了路灯、下水道等设施。
老城破旧小区改造只是三明市创城惠民工程中,突出民生抓创城的一鳞半爪。群众满意,才是三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最高标准:
——三明市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保障,探索“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新农合全市统筹,医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为民实事,市精神文明展览馆、市博物馆、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市体育馆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率、配租配售率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并保持动态为零;
……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办好民生“大”事的同时,三明市从细微处入手,抓好一项项民生“杂”事。
由于农改超等历史遗留问题,白沙桥西路旁,43户商家从好多多超市搬到路边占道经营,这种局面存在,不仅影响居民正常出行,妨碍周边店铺经营,也造成交通安全隐患。三元区委、区政府一方面做足商户工作,另一方面着手桥西市场改造,引导商户“挪窝”,桥西路面貌焕然一新。
和桥西路华丽“变身”一样,“民生蛋糕” 越来越大:大力开展“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等为民利民服务,组织引导供水、供电、供气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近40个部门,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引进“968111”海都公众服务中心,为老百姓养老托老、维修清洗、便民咨询等提供零距离服务;着力解决背街小巷脏乱差、市区停车难、如厕难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
汗水落处,有兰芬芳。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项目相继落地,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广大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麒麟山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型公益广告宣传
持续推进,打造城市品牌
创城,不仅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而且涌现出一批深受市民好评的创建品牌,折射出三明精神文明新的高度。
上世纪八十年中期,我市拉开“满意在三明”活动序幕。近30年来,这一活动由初期的窗口单位整治,逐步转变到创城与育人相结合,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
如今,“满意在三明”活动已成为全市各行各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自我要求,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广大群众对创城满意率达98%以上,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满意”氛围,为山区小城打造了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好人庄彩男义务为市民理发
“满意在三明”,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
今年2月9日,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2014年度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评选活动揭晓,永安市西洋中心小学教师苏元省被评为“最美教师”。
“顺手哥”苏元省只是我市众多“好人”中的一位。我市在全社会营造“学模范、做好人”的浓厚氛围,“中国好人榜”、“福建好人榜”上榜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如今,“好人现象”已成为我市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意在善,贵在行。在挖掘道德典型,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我市还在培育“三明好人”成长环境上下功夫,在广大市民中形成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森林效应”。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达15.9万人,学雷锋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达164万人次,总时数达398万小时。
“共建联创”、“好人建设”、“六联育人”,“文化惠民”……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三十载矢志不移的追求,三明市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创建品牌。
品牌彰显辐射效应,山城大地涌现出了一曲曲令人感动的文明赞歌:“小红帽”在交通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社区老人当起义务巡逻兵;越来越多妇女加入“爱心妈妈”行列,关爱留守儿童……
文明花开香满城。伴随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历程,擦亮的不只是城市品牌,而是新的动力和鞭策。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方阵的三明市,将在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美丽三明”和文明创建大潮中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