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讯(记者 方炜杭)新年伊始,两组数据振奋人心。
“清新福建”继续领跑。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农民增收持续快跑。去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同比增长10.9%,比全国高21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
伴随碧水蓝天,踏上小康大道。这两个数据说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碧水蓝天与农民持续增收正在走上实现平衡发展、共振发展的康庄大道。
去年3月初,我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落户福建,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沿海主要发展产业,山区主要保护生态,这已成为共识。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山海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较为突出。
“重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怎么发展的问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吴元兴说。
在念好“紧箍咒”的同时,一系列“三农”和生态领域的改革举措,为肩负保护重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铺路搭桥。
指挥棒,更好地指向“百姓富、生态美”。去年8月,我省取消3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情况,我省将84个县(市、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4个类别。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首先要“机制活、产业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去年初,我省印发《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粮食产能区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龙头、巩固提升园区平台、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搞活农产品流通等8个方面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开始还担心自己坐不住,结果听完课,发现自己居然没走过神。”顺昌县洋口镇上凤村村主任郑金昌,20多年没进过学校,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坐在大学教室里。
郑金昌是去年我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中1万多名受益者的一员。前来就读,学费、吃住全免,学员只需承担往返路费。“虽然来学校上课的只有我一个,但真正受益的是全村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助于农民增加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两大难题。
可喜的是,像郑金昌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去年我省公布了2000家农民合作社规范社名录,评出省级合作社示范社150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13家。
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许多“硬”条件,比如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解决地的问题。
建宁县客坊乡里元村村民陈奕先的116亩莲田去年获得好收成。“国家政策好,支持我们土地流转。如今,与公司合作,销路不愁,我们只管安心地种。”
通过土地流转,大量闲置、零散的土地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种养能手集中。据统计,去年我省流转耕地40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6.8%。随着流转模式创新,我省已涌现出土地股份合作社62家、土地托管合作社56家、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信托公司9家。
现代农业依靠新技术、新设备,实现高产出、高回报,需大量资金做保证,钱从哪里来是关键。
去年,古田农丰食用菌的姚化文成为古田普惠金融试点的受益者。他以部分股权作为反抵押担保,通过合作社向农信社贷到50万元,贷款从申请到获批仅用3天,一年只付息3.9万元。这源于农丰合作社与古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对接。合作社向农信社注入风险金3000万元后,农信社放大5倍授信额度,接受种植户的菇棚、农机等生产资料作为反担保抵押,让农民享受到了手续简化、利率优惠、随用随贷的金融服务。
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缓解了农业的资金之渴。去年我省制定了《福建省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1个扶贫小额信贷创新试点县通过风险担保,500多个贫困村的2万多农户和200多个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担保贷款3亿多元;通过“林权抵押+收储”的贷款模式,进一步盘活了“林资产”。
今年刚开春,各方呼吁多年的流域生态补偿取得新突破。《福建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提出对跨设区市的闽江、九龙江、敖江等3个流域实行生态补偿办法,资金筹措和分配上向流域上游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对水质状况较好、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市、县加大补偿。据省发改委初步测算,3个流域共可筹集生态补偿金不少于10亿元,比目前每年约3亿元的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总额增加2倍多。约70%的资金将分配到流域上游的南平、三明、龙岩地区,主要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企业环保搬迁改造、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造林防护等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