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综合信息 > 正文
将乐县:5元钱“起步”,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http://wmf.fjsen.com 2015-01-16 09:14:03 沙观球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让每户村民适当缴纳卫生费,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借力村规民约普及垃圾分类观念,从源头减少处理量;以奖代补,提高基层重视程度。将乐县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如今的余源村,村容干净整洁,维护环境卫生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图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村道边打扫卫生。

  余源村将垃圾处理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余源村村民们都能自觉将垃圾倒到垃圾桶里。

 新闻背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这样的场景,仍然是当下不少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状况的真实写照。去年11月,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住建部指出,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

东南网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沙观球)去年年初开始,将乐县探索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尝试让一些村庄每户村民月缴5元左右的卫生费,使群众保洁责任心爆棚,并且纳入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参与治理意识。县里还专门出台相关以奖代补的措施,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乡镇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不好的通报批评,让基层政府重视起来。乡镇也出台同样措施,对各村进行考评奖惩。

一年多来,将乐县的探索效果如何?1月7日,记者来到实地探访。

交5元钱,村民更有自治热情,解了“政府干、百姓看”的尴尬处境

将乐县余坊乡余源村,是一个只有190多户的小山村,集中居住的有130多户。

走进村子,黄墙青瓦,修竹成林,水声淙淙,街道整洁。望着这一幕,谁会想到,这个小山村曾因“垃圾围村”而困扰。

今年69岁的村民余生庆说,过去,村里畜禽到处跑,路面都是粪便;村民随手乱扔垃圾,啤酒瓶、饮料瓶甩手就扔出屋外;特别是村里的小河,常常因垃圾堵塞河道,臭不可闻。

以往,余源村主要采取不定期清理垃圾的方式,有时10来天,有时个把月,垃圾多了,才雇人清理。村口垃圾池里的垃圾,主要靠乡里统收统运,因为相距4公里,所以常常得不到及时处理,恶臭熏天,蚊蝇乱飞。虽然处理垃圾每年要花一两万元,但是收效甚微,“垃圾围村”成了棘手事。

去年1月,该村开始尝试用新方法治理垃圾。首先,将保洁任务交给村民肖流珠,每月900元,视保洁任务轻重,由其自行决定,单独或再请一名村民帮忙保洁。每天清晨6时许,肖流珠就起床打扫卫生,一天大概要花三四个小时。“虽然工作脏点累点,但每月能赚900元,不错呢。”她很满意这份工作。

有了保洁员后,如何让村民们参与进来,是个让人费神的问题。村支部书记余秀星说,过去,村民们都认为保洁是政府管的事,与他们无关。村委会牵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几次讨论,决定采取让村民支付卫生费的办法,补贴垃圾处理费用。“每户每月5元,一年60元。钱不多,主要是让村民们明白,他们出了钱,在这上面就有话语权。”余秀星说。

去年3月,42户村民率先交钱,效果立竿见影。这些村民自觉多了,都能将垃圾倒进垃圾桶,改掉了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出了钱,谁也不好意思破坏。而且,这些村民主动成了卫生监督者,看见其他人乱丢垃圾,都会理直气壮地制止。

余秀星告诉记者,这一措施成效之快超出意料,绝大多数村民都交了卫生费。“交了钱,大家都认真起来,保洁成了每个人都关心的事。”他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将乐县在一些农村开始尝试收取卫生费,困难户的钱由村里代出,这样,让大家从心底产生责任意识,发挥村民的自治热情。

借力村规民约,普及垃圾分类观念,减少源头六成以上的处理量,处理方式不再简单粗放

余源村保洁员肖流珠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工作量减少许多,每天大概只有“一个板车”的垃圾,约200公斤。她计算过,往年村里的日垃圾处理量约为500公斤,现在大约减少了六成以上。

这其中的奥秘在哪?村干部周秋兰带记者绕村走了一圈。原来,村里去年3月新安装了30个垃圾桶,覆盖每个角落,其中10个还是分类垃圾桶。记者看到,放置不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和放置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上都分别标明了废弃物种类。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后,日垃圾处理量明显减少。村民先自行消化了部分可回收垃圾,约100公斤;再经过肖流珠分类处理,又回收垃圾约200公斤。这样,只有约200公斤的不可回收垃圾需焚烧或无害化填埋处理。农村家庭居住比较分散,实行垃圾分类后,不仅减少了处理总量,也减少了处理成本。

周秋兰说,让村民们树立垃圾分类观念,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分类垃圾桶出现时,在这个小山村掀起了不小风波。大家习惯了将垃圾随手一扔,没人搭理这些分类垃圾桶,认为中看不中用,许多村民对此议论纷纷。为了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村里每逢村民开会,都要抽出时间让大家观看相关视频;村民代表及村干部也常常上门,发放宣传单。

除此之外,余源村还用了两种“土办法”。去年8月,村里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将垃圾处理细节写入第七条,并在人流量大的村部、小卖部张贴。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凝聚共识,村民更易于接受。而且,村里还组织了18人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老人身体力行,不仅带头进行垃圾分类,还经常到路边、河岸拣拾啤酒瓶、饮料瓶,让村里的后生看了脸红。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守规矩多了。

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村里昔日主要靠乡里统收统运,但是相距较远,运营成本高,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解决该问题,去年10月,该村投资两万元,新建了1座垃圾焚烧炉,日垃圾处理能力可达2吨。

县、乡以奖代补,既保障了农村垃圾处理经费,还解决了基层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去年,在余坊乡11个村(场)中,余源村垃圾治理工作总评是最好的。这意味着,村里可以拿到乡里奖励的1万元。这笔钱加上村民缴纳的卫生费,解决了该村垃圾处理经费问题。

以前,村级垃圾处理经费主要靠村财兜底,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年均一两万元对于贫困小山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数目,缺口较大。现在,靠着政府的这笔奖励,解决了“钱从哪来”的问题。

但是,并不是所有村庄都能拿到奖励。在余坊乡,一年分为4次考评,年终结合每季度考评得分情况进行总评,再确定出优秀、良好、一般、差4个档次。被评为优秀、良好、一般的村(场),乡里分别按10000元、8000元、6000元进行以奖代补;被评为差的村(场),给予通报批评。

同样,县里对13个乡镇也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乡镇需补上基础设施这一薄弱环节,建设垃圾焚烧炉或垃圾中转站,按人口比例设置垃圾箱、垃圾池,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每个季度考评一次。被评为优秀、良好、一般的乡镇,分别按照奖励金额的100%、70%、50%确定奖励金,被评为差的乡镇,要受到通报批评。一般来说,如果被评为优秀,每个乡镇每年大约能拿到一二十万元奖励。

将乐县环保局副局长徐猷春说,目前,许多地方不重视农村垃圾治理,经费没有保障,这是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难题之一。将乐县财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不是“撒胡椒粉”,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不仅让农村垃圾治理经费有了来源,拿到手的“感觉”也不一样。考核有压力,让基层真正行动起来。去年,该县只有一个乡镇获卫生差评。

“随着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将乐县去年6月被评为省级生态县,去年10月通过国家生态县预验收。”徐猷春说。

多方参与,才能形成治理合力

东南网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农村垃圾治理经费缺乏,方法简单粗放,而且常常陷于“政府干、百姓看”的尴尬处境。垃圾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针对农村垃圾治理难题,将乐县探索出一套长效机制,推行一年多,取得了实效。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工作已经展开,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经费还是机制等方面,都需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如果还是政府干、群众看,工作量大,大包大揽也做不好。另外,这样也容易陷于自说自话的境地,老百姓满意度不得而知。

治理“垃圾围村”,关键是如何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将乐县余源村垃圾治理工作的亮点正在于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让群众出少量的钱,却让他们的责任心爆棚。村民们出了钱,“嗓门”大,管住了自家“门前雪”,也管住他人“瓦上霜”。

管不管他人“瓦上霜”,考量的是公德问题。“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自己人”和“他人”泾渭分明,造成了重私德、轻公德的弱点。农村垃圾治理,除了“小家”,还有各家各户共有的“大家”。而要改变固有的落后观念,并非易事。

但是,看似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在5元钱的作用下发生转变,看似意外,却也在理。首先,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谁也不愿住在垃圾如山的环境中,谁也不愿与蚊虫为伍。因此,垃圾治理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其次,这是一种更有效的让群众参与乡村卫生治理的方式。以往,村民参与乡村卫生治理的方式有时流于形式,不能长久;如今,鼓励村民以缴费形式参与治理,增强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大家都是其中一员,谁也不愿落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自治活力。

当然,缴费不是重点。比如,将乐县农村困难家庭的相关费用,可由村集体补贴;邵武市桂林乡等地还尝试新做法,如果家庭保洁工作做得好,不仅退还所交费用,还奖励同等数额的奖金。重中之重是,让群众都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群众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