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郑芝龙,母亲田川氏(日本华人)。郑成功出生于日本,7岁回国,在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学习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经典。
1638年,郑成功考中南安县秀才。1645年,在父亲的引荐下,跟随南明皇帝反抗清军,被赐姓朱,号称“国姓爷”。1649年,以金门为据点,率军攻克漳浦、云霄等地,并出兵粤东一带,被封为延平郡王。1650年,攻取厦门,形成以金门和厦门为中心的闽南根据地。1655年,拿下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改厦门为思明州,建造演武亭。1659年,出征江浙地区,占领东南沿海大片明朝故土,但最后以南京之战的失败而告终,退守厦门。1661年,横渡台湾海峡,顺利登陆台湾,打响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枪声。1662年,成功收复台湾,同年病逝。
郑成功享寿38个春秋,一生短暂,却做了两件大事,就是举兵抗清和收复台湾。在郑芝龙降清之下,郑成功亲笔手书致函父亲,表明自古忠孝难两全,坚决不归顺清廷,以“抗清复明”履行儒家文化所赋予的伦理信仰。而后,他又率兵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为自己赢得了爱国主义的崇高荣誉,同时也书写了中国人民抗击西方殖民者的光辉篇章。
【英雄故事】
大义填膺报国家
在日本平户海滩上,一块“郑成功儿诞”石碑矗立至今。相传,1624年8月的一天,身怀六甲的田川氏到海边散步,突然发觉腹部疼痛,就生下了郑成功。
7岁那年,郑成功回到故乡,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私塾里,先生经常给郑成功讲述英雄豪杰的故事,比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受此影响,他早早就萌生了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详细】
驱逐荷夷御外侮
1661年农历二月,郑成功军队在金门誓师,并于二十三日从料罗湾率师出海,次日穿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就在此时,海上突然刮起了连日的暴风,阻滞了军队的前行,也影响了军心,有些将领认为不要冒险,应该暂缓时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军用物资在减少,后方又无法及时供给,最重要的是,如果再拖延下去,将打乱之前的计划,错过每月初一天文大潮的有利时机。作为主帅,郑成功心急如焚,他深知战机的重要性,再次力排众议,决定冒着大风大浪,继续前进。郑成功率军强渡海峡,并在大潮来临之前,赶到了鹿耳门港外,这才有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军事胜利。【详细】
三代经营兴宝岛
郑成功收复台湾,把台湾人民从苦海中解救出来,同时还一改殖民时期的种种弊端,将大陆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和制度带到了台湾,并经过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人20多年的开发建设,使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历史阶段。【详细】
【感念英雄】
石井人一年三祭
为了铭记和传承郑成功及其文化精神,作为郑成功的家乡群众,南安石井人每年都要举行三次祭奠郑成功活动。第一次祭奠是在清明节前后,群众自发组织,统一前往郑成功陵园,进行扫墓、跪拜。除了清明节之外,石井人还在郑成功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四和忌日农历五月初八,分别祭奠郑成功。【详细】
两岸郑成功文化交流日趋热络
2010年,首届郑成功文化节就被国台办列为全国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吸引了1000多名台湾各界人士前来参加,其中包括台北县(今新北市)郑氏宗亲会、台湾延平郡王庙宇代表团等,促进了两岸人民对郑成功文化的共识与传承。第三届郑成功文化节举行了两岸阵头大踩街、郑成功祖庙进香等各种活动,并启动大型高甲戏《郑成功》编排工作,成立国际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
多年来,南安市政府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周年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园拜谒、郑成功学术研讨等活动,以及组织成功故里参访团赴台等多种举措,为两岸郑成功文化交流牵线搭台,形成了多层次、常态性的对台郑成功主题文化交流局面,深化了两地民众的情感和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台经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详细】
【手记】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福建语言、信仰在台湾广泛传播,形成与闽南文化密不可分的台湾乡土文化,促进闽台两地不可分割的“五缘”关系。两岸关系缓和之后,双方的文化交流逐步恢复,而郑成功信仰也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