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入心要“发芽”
我是眼浸泪水、紧握双拳,聆听习近平主席讲话并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这不只因为作者有着20多年入伍从军的经历,而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共同的感受与表现。
77年前,南京城破,我30万同胞惨遭日寇杀戮,血腥屠杀震惊世界。77年后的12月1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有万名军民参加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深切悼念,国民反响极为强烈,意义重大而深远。
“公祭”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入心“发芽”。
追悼逝者,尊重生命。就在77年前的那个血色冬天,南京城破后,在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头子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等指挥下,侵略者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实在说,对于我们的老革命、老前辈来说,这个刻骨铭心的惨痛是始终铭刻在血液和脑海中。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年长者,也有着一些并不完整详尽的记忆;而对于青少年一代,心目中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大多还基本局限于《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电影故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麻木。所以,在完成6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一再说:公祭“对于国民性的提醒太重要了,不能再拖延了,再不反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见2014年12月6日《北京晚报》,下同)所以,今天,我们顺时应势,以国家之名悼念死难同胞,祭奠平民逝者,既表达了对惨痛历史的提醒与铭记,也体现了对国民生命的爱护与尊重。所以,人民群众才热烈反应说,“公祭”彰显了国家与民族的决心和意志,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强和自信。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4-12-15上杭实验小学开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 2014-12-15尘封77年的爱情:国家公祭日直播 她为丈夫点香祭奠
- 2014-12-15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楹联、诗词作品选登
- 2014-12-15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 2014-12-14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