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仪式直播时,张淑英为丈夫点香祭奠
东南网12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特派记者 周德庆/文 包华/图发自重庆)昨天上午,当电视开始直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时,93岁的张淑英老人眼眶再次湿润,她从沙发上起身,走到钟崇鑫的照片前,点香、默哀,香炉旁摆放的是一束海都读者致敬这份感情的鲜花——她的丈夫钟崇鑫就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
77年前的南京,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老人失去了她的丈夫钟崇鑫。这些天,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感动了数十万网友(详见12月11日A06版、12月12日A06版、12月13日A04版)。
“我忘不了他,也忘不了那场战争。”张淑英告诉记者,感谢海都报在内的媒体报道,“让社会记住了钟崇鑫,记住了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抗日将士,给了他们一份军人应有的荣誉。”
曾梦到丈夫埋在万人坑
张淑英老人说,1937年的南京城是她这辈子的伤心地,也是她命运的拐点,从那时起,她再也没有大声、开朗地笑过。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告诉海都记者,1988年当他们姐弟三人在文献中,找到“城外部队苦战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三个旅已伤亡殆尽,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这段文字时,“妈妈激动得哭了。”
“我不敢再去南京,怕去了心里难受。”张淑英说,曾有志愿者邀请她去南京,但她拒绝了,“我曾梦到过,崇鑫最终被埋在了那个著名的万人坑里。”
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芳菲告诉记者,张淑英老人在台北忠烈祠祭拜钟崇鑫时,还特意找到了与钟崇鑫一起阵亡的易安华旅长的灵位,恭敬地鞠了三躬,“她说,有战友相伴,丈夫不会孤独。”
希望本报寻找失联亲人
昨天,芳菲女士特意带了一份重新PS的合影照片,送给张淑英老人。照片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网友制作的,照片中,张淑英与钟崇鑫挨得更近了。芳菲告诉海都记者,当志愿者第一次将钟崇鑫的照片送给老人时,“她失声痛哭,宣泄着埋藏了77年的疑问、痛苦。”
从“钟太太”到烈士遗属,八年抗战改变了张淑英的个人命运。老人告诉海都记者,抗战不仅让她失去了丈夫,也让她失去了妹妹,“1937年,妹妹才两岁多,在武汉,全家人得了寒病,母亲只好将妹妹交给一个姓周的生意人抱养。抗战胜利后,母亲、弟弟曾几次寻找,都没有找到妹妹的消息。”
昨天,张淑英老人告诉海都记者,看过本报报道后,她又记起了一些尘封往事。老人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名叫张日龙,祖籍是福州长乐,后来搬到福州台江一带做海鲜生意,大伙都叫他“乖弟”,母亲张许氏是鼓山一带的人。此外,还有一个姑妈住在仓前山附近。
“14岁离开福州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除了母亲和弟弟外,与福州的亲人都已经失去了联系。”张淑英希望借助本报,在福州寻找失联的亲戚。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2-15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楹联、诗词作品选登
- 2014-12-14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 2014-12-11国家公祭仪式12月13日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
- 2014-10-17福建长汀举行世界客属第二十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