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让跟帖评论成为启智开悟的思想平台
http://wmf.fjsen.com 2014-11-07 11:10:02 梁汴 来源:11月7日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11月7日新华网报道,6日,国家网信办召开跟帖评论管理专题会。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29家网站在会议上签署《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致力使跟帖评论成为文明、理性、友善、高质量的意见交流。29家网站签署的《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承诺的内容包括七个大项,其中明确承诺“坚持用户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账号、使用跟帖评论服务。”

作为一位时事评论员,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总喜欢浏览网友跟帖或评论,从中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点或视角。这对于自己的思想飞跃、思考的深入、观念的多元,是一个有效补缺。让思维盲点得到有益纠正。

我最喜欢浏览的,就是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网友跟帖,不少网友的发言,理性而有见地,一针见血而又发人深省,我想,这也是当初设立网友跟帖的一个重要原因:启智开悟,给大家提供一种有益的“第三方角度”,构筑一个人人皆可理性发言的集思广益的公共平台。

网络是一个开放社会,是“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发言权、参与权,甚至可以间接参与到重大决策中去,对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让《宪法》精神得到落实,让自由、平等、理性、多元化的互联网精神,得到落实。这种畅说欲言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推进。

浏览之余,也有感慨,绝大多数网友的跟帖是建设性的,充满了正能量,也有一些网友的跟帖,则充满了暴戾性、煽动性的情绪,动不动都因为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对整个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政治体制,大加嘲讽,就像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救世主一样。甚至因为一个小事,就挑起所谓的基层对立、官民对立、矛盾激化等等。

更有甚者,前段时间还有所谓的网络大V,借助所谓的公共影响力,收买“网络水军”,随意散发一些无中生有、道听途说、不负责任的言论,控制所谓的网友跟帖,达到骗取黑金的丑恶动机,其结果,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这种所谓的跟帖和评论,也对公共舆论氛围,造成了污染和挑逗。不少网民,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被所谓的正义感夹裹,加入了所谓的“激情讨论”中,助长了不良态势,让网络这个本该给社会和公民,带来更多正能量和积极影响的信息载体,成为了个别人污染和败坏国家形象、“泄私愤,图报复”的隐形工具。

所以,国家网信办召开跟帖评论管理专题会,有关部门和重点网站对网友跟帖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管制,真的非常有必要。各大门户网对各种网友跟帖,就应该实施必要管理,实施“预先警示、拒绝发布、删除跟帖、短期禁止发言直至永久关闭账号”等管理措施,让跟帖有章可循。就像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强调的:“跟帖评论法治化关乎网上舆论导向,网上舆论生态建设,关乎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是依法治网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管网必须牵住网评和跟帖这个‘牛鼻子’。”约法三章,设立红线,让网友跟帖跟出文明、理性、友善,跟出规范的评论空间,而不能随心所欲。

互联网领域是自由领域,但更是法治社会;是虚拟空间,更是道德空间,如果我们因为所谓自私需要和暴力需要,动辄传播更多不良信息,甚至造谣中伤社会和公共舆论,这已经不是随随便便的发言了,而成了一种别有用心的公共污染、不良的精神和道德教唆,就应该受到管理和治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互联网社会也应该按照法治程序,理性发言、依法发言、负责任的发言,而不能让所谓的“大众麦克风”成为哇哇乱叫的“网络喇叭”,伤害自己,危害社会。

总有人认为这种行为管得太严了,其实,这根本就是一种管理常态,比如国外不少知名网站都制定了详细的评论规则,并以醒目方式告知用户发表评论的注意事项及网站对不当言论有权采取的管理措施。媒体自律、公民个人自律,就该成为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内容。

重点新闻门户网积极承担起管理和监管责任,网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让跟帖评论成为文明、理性、友善、真诚而高质量的意见交流。让互联网日益纯净、健朗起来。(梁汴)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4-08-13点赞转发跟帖 网友热情参与“若干个怎么办”报道
  • 2010-12-16博文写父爱网友跟帖晒亲情 被称浓缩版《背影》
  • 2010-08-04“跟帖106页”让多少人大代表汗颜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