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部文艺作品,每个受众心里都有着自己基本的判断,即便他们不能对自己的判断清晰地说出一二三四,最起码,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是心中有数的。当受众带着自己的判断回到现实的一日三餐,这些判断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或显著,或微妙。这就是文艺作品的神奇之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处境,只要人类还听从思维意识的指令,这种力量就不可小觑。优秀的文艺作品传达给受众的是向上的、健康的能量;而平庸的作品看了和不看没看没什么区别,甚至带给人颓废和消极,创作者应当避免,这样的作品难有读者,自然会遭遇淘汰。然而如何让优秀的作品更加优秀,让优秀的作品承载普遍的爱、美、温暖的同时,带给受众更长久更深层的启迪和引导,进而达到一定范围的思考自觉,以致进一步完善自我,这才是文艺作品肩负的使命,这样的作品才具备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成为跨时代的经典。
具体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文艺创作是相对个人化的事情,是个人感觉、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果。即便是集体创作,碰撞出火花,团队也一定有它的主心骨。主心骨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定位。我们说,创作者怀守怎样的价值观就会产出怎样的文艺作品。因此,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审美高度、素质修养、自我要求等等是文艺作品质地的根本。真正的艺术家必然对自身诸多方面有着独立的、严格的要求,这种严格且独立的要求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里,更是难能可贵。
话说回来,所谓的个人化当然离不开整个社会大气候,国家和社会对文化和精神的尊重,无疑是精神面貌建设、全民质素提升的最好推手。我们常常说的扎根生活、深入基层,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本是文艺创作的基础性环境,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当秉承和葆有的,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的口号或标语,高高地贴在墙上,挂在工厂。全社会从上到下应当与艺术创作者们一道,共同发现和创新,挖掘出贴切逼真、回归人性、独具精神品格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引导大众,长盛不衰。
而所谓的文艺作品源于大众源于生活,并非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采访采访基层,形式永远只是形式,代替不了对具体细微生活的洞察和体悟,足不出户也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不表示出来的作品就是想当然。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无疑从日常生活中攫取,每一天,每个人都在具体地生活,创作者对生活的感知、感受、体悟有多敏锐,多细腻,多深刻,对生活的态度有多端正,其作品就有多深入人心。所有这些,都会在文艺作品中得到相应的折射,无论作品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真实或者虚构,只是作品的两种不同表象,或许虚构的作品更能指向社会现实。人既有经历的生活,也有幻想的生活,只要符合人的思维逻辑,曲高和寡也好,雅俗共赏也好,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面临当前的消费时代,娱乐和轻松的文艺追求无可厚非,从市场需求来看,快餐文化有着更广泛的市场实属正常。文艺作品一味迎合市场,唯市场论,不值得大加鼓励,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每部文艺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它自身的命运,有着它应有的位置,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我们都不必过多的担心。大浪淘沙,历史需要一个淘洗的过程。文艺作品的生命和价值是多元的,经济收益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社会效益的延伸和扩展才是文艺作品生命和价值更重要的体现。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和当下的原因,当高雅的精神市场还无法大规模到来,我们无须急于求成。市场的价值体系和受众的欣赏水准应当是整个社会价值培育中重要的一环,它是一个长期的卓绝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和文艺创作者共同努力。(聂小雨)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0-27文艺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2014-07-11把社会效益摆在电影发展首位
- 2010-03-25从土楼之争看文化资源利用 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 2010-03-25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