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综观中华文明史,法治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当今时代,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吸收中华文明中法治文化的营养,以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其实,“法治”一词在我国文献中早已出现,《管子·明法》中就有“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的论断。从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看,“法治中国”是“礼治中国”的延伸。中国文化之根在于“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孔子所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从一个侧面描述了礼治中国。自清朝末年以后,礼治中国开始逐渐褪色,逐步了形成以法律为核心的文明秩序,逐步演进为法治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脱离其自身的历史传统。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营养。我们应当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精华。比如仁爱、诚信、孝悌、礼义、廉耻,以及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中保护环境和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完全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这些深入人心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创新,使之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法治中国建设所用。再看古代诸子百家,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经典,都蕴藏丰富的法治思想。这些思想尽管存在一些糟粕,但是确有精华因素沉淀在传统文化中,有效地回应着当今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需要,有助于今天的“法治中国”建设。例如儒、释、道思想主要着眼于调整社会道德伦理、人的内心信念,法家思想则着重于调整社会外在关系、人的外部行为。法家思想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基本思想的源头,其学术主张的精华部分不失为中国法治文化的思想盛宴。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很有必要深入挖掘这些思想观念中所蕴藏的现代意义,更好地吸收中华文明中的法治文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们研究借鉴中华文明中的法治文化精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建立起一种法治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刘维兵)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0-17中国发展不能缺少中华文明的助推
- 2014-10-14习近平:对中华文明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 2013-12-30珠算——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 2013-11-08中华文明 生生不息
- 2013-09-23中华文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