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珠算——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http://wmf.fjsen.com 2013-12-30 16:33  晨思 来源:福州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人们对珠算并不陌生,作为80后,依稀还记得小学时候的珠算课,三下五除二等口诀还回旋于耳,初中后就没有再学习珠算了,而如今珠算成了世界遗产。

珠算是个好东西,它被称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最古老的的计算器”,民族印迹明显,文化特征突出,盘桓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空的回声中,一定有一种声音是劈里啪啦的算盘声;而且,人们对算盘的记忆多数连带着各自的人生记忆,所以这份怀旧和眷恋来得非常温馨,其乐融融。

其实达到这样的效果蛮好。非遗东风吹来,提醒我们别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符号,别让几代以后,孩子们看了算盘不知何物。但一些人又开始数落今人的“数典忘祖”,并且再次抛出“回归课堂”的口号。我看这就有些上纲上线了。

先看看非遗名录,我国目前已经有30个项目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位居第一。从昆曲到剪纸,从造船到雕版印刷,从新疆木卡姆到内蒙长调,条条都是“行将就木”的工艺和艺术形式,对于新人类来说,很多项目他们都未必听说过。

我想进入非遗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两项条件,一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对本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过积极意义;二是因为它已经“濒危”,现时条件下,它已经难于靠自身力量传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它活不下去了,现代生活已经不需要它了。

第二条我认为常常被厚古薄今的人们所忽略。事实上,非遗意在保护,在有形遗产有博物馆可进,有门票可售的时候,让这些对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产物有一个“名录”来栖身,不至湮灭。

可是,这种保护,并不是简单的“恢复”,并不以历史的倒退为条件。可我们常常把对继承的理解偏重于 “继”,即“继续使用”,而不太领会“承”的意思。承,更多是一种传递,担当。

形式化的“保护”是笨拙和肤浅的。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穿汉服,比如对父母重行叩拜之礼,这些具有表演性质的继承方式,总让人感觉不得要领。中国心比中国衣重要,孝心比行礼重要多了。

珠算也同样如此,它已然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有兴趣者大可自行学习研究,留作一项个人爱好。继承传统文化不一定都要通过学校教育。小学生的书包并不是八宝箱,强塞进一把算盘,也不代表珠算文化的复活。我们应该多着力的是如何让它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重视延续,而非机械地“推广”,更或者,去否定计算器的进步意义。 (晨思)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