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忠,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莲花二村社区居民,助。他陆续监护起28个留厦的华侨子弟,长达13年。
郑文忠,男,1937年生于印尼,祖籍福建,助。在侨办牵线下,他陆续监护起28个留厦的华侨子弟,长达13年。
郑文忠今年77岁了,家住蓉芳里,他说这真是个漂亮的小区名。17岁之前他在印尼生活,也有个漂亮姓名,翻译成中文是“好运”的意思。可惜“好运”却抽离他前半段人生——丧双亲,离兄弟,刚成年的郑文忠在印尼反华浪潮里孤身回国。
好不容易在厦门安定下来,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后,他又受人嘱托,义务照料28个在厦读书的华侨子弟长达13年。
一张传真
来自深夜的嘱托老郑变“保姆”
1998年的某个深夜,已然睡下的老郑,接到一份传真:“郑先生,如果我们遭遇不测,请您照顾在厦门读书的孩子,并且不要把我们的不幸遭遇告诉他们。”一位父亲急促又郑重的嘱托,把老郑的思绪拉回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印尼。
那时,已于日军轰炸中失去母亲的郑文忠,和父亲为摆脱当地排华势力的加害,奔逃谋生,可父亲没能躲开厄运,几个兄弟,也在被迫分离中断了音讯。郑文忠只能孤身漂泊,没至亲在身边的悲苦让他几近绝望。他渴望挣钱回国,因为听说自己还有个刚出生就被送回福建的姐姐。
铭心的记忆,在寒夜冰冷彻骨,郑文忠比任何人都理解身处危机中侨胞的心情,也更懂得孤独孩子对有人陪伴的期许。于是,这个热衷华侨工作的长者,在侨联的牵线下,和越来越多避难回国的华侨见了面,帮他们在厦安顿。印尼形势安定后,一些中年人想回去掘金,但为了孩子有好的读书生活环境,无奈将他们留在厦门。
这些孩子小的读幼儿园,大的在中学,虽有父母安排住处,有些也有保姆或老年人照看,但面对陌生环境,就还需一个像郑文忠这样能随时帮忙解决问题的人。为了孩子能顺利在厦读书,老郑连番跑出入境、教育局、派出所、学校、小区,看着大的小的都坐进教室,他才安下心。1999年厦门刮特大台风,道路封锁出不了门,老郑就挨个打电话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有事随时联系,自个就整天守在电话旁。
一份承诺
28个孩子的监护人 其中辛苦谁人知
许份承诺容易,可真要照顾这些孩子在厦的学习、生活并非易事。想起这些,郑文忠连连摆手说讲不下去了,那些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有孩子签证快到期了,他带着去续签;有孩子不会说中文,跟不上课程,他去忙着联系补习老师;有孩子身体不舒服了,他带着去医院……有人劝他见好就收,可他却不怕担责任,在28个孩子的监护人栏里都填上自己的姓名,可麻烦也随之而来。
由于都是读书的年纪,孩子的家长会经常扎堆,老郑就必须用奔跑的姿态度过那些日子。有次,一个在海沧读书的孩子让他下午3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谁知道才放下电话没几分钟,在松柏中学读书的双胞胎,又让我傍晚6点去参加家长会。”老郑说,为赶上第二场家长会,他连晚饭都没吃,“孩子们的家长会通常都集中在某段时间,有时实在抽不开身,只好麻烦孩子的补习老师去帮忙。”提起这些,他依然觉得歉意。
13年来,老郑最怕的是孩子们生病。“非典”期间,有个读高中的男孩发烧,三天没退也不告诉老郑。得知情况后,老郑立马出门,口罩也没戴,陪孩子到医院治疗。在发烧门诊部守了两天,直到孩子退烧,老郑才放下心来。
直到前年秋天,一对在松柏中学读书的双胞胎分别踏进全国最高的两座学府时,郑文忠长达13年的义务监管才按下暂停键。
一场缘分
用颤抖的手抄下孩子们发来的祝福
未停摆的,是老郑和这些孩子的缘分。
13年中,爱拍照的老郑用相机留住了一个个温馨的时刻,并把它们汇集成两本厚厚的册子,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他喜欢那张1999年春节的大合照——在局口街的一家饭店,被托付给他的孩子围坐在桌前,面前是丰盛的年夜饭。老郑那晚花了800元钱,成了这些年最奢侈的开销。
孩子们经常给郑文忠发短信、打电话,而他则用颤抖的手抄下每条祝福,翻翻就会想起那亲如一家的场景。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05苏扬:以己之力助人之需
- 2014-04-15患癌少年列遗愿清单募善款助人 角马渡河迁徙
- 2014-04-15英患癌少年列遗愿清单募善款助人
- 2014-04-08耄耋党员乐助人 义务保洁二十载
- 2014-03-12英女爱情大师助人寻爱年入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