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央文明办颁布新修订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测评内容明显“瘦身”,测评方法更加务实,群众评价权重进一步提高。(新华社)
文明城市建设,就是要革弊求新,给城市生活注入源源不断活力,彰显当代中国美好生活面貌。然而,文明城市建设并不是一个空壳子,而是包含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如何确保文明城市成果、衡量工作成效?这是各城市在文明建设中必须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把原有《测评体系》的369项指标压缩至146项,同时增加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传教育、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等重点内容。可以说,这是通过测评这支指挥棒,有效缩小了文明城市建设战线,让城市建设重点更突出、方向更明确,更好地提高创建效率,服务广大普通城市居民生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文明创建思维。
要更好落实务实的文明创建思维,就要进一步发挥群众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广大群众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在每个人心中,对城市生活都有一份美好的向往,也想为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尽一份心。现实中,一些城市在创文过程中,官方行动接二连三,民间行动却稀稀落落,出现了“线上热线下冷”的状况,并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后果:一,城市建设一味“官方”方式进行,导致创建成果不符合普通百姓胃口,造成“建设性浪费”;二,缺乏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城市建设容易沦为花拳绣腿,难以获得实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工作传统,它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工作经验。它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动辄关系着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文明城市建设,岂能有脱离群众之理?
文明城市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者。分别于2008年、2011年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夺得全国文明城市“金牌”的惠州,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力量参与其中,在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社会治安、集贸市场、窗口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很好地服务群众日常生活。其他一些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的城市,也不难看到“群众”的影子。
只有找准“群众”坐标,城市文明建设才能明确方向,确保建设方向不偏离群众生活。也只有明确“群众”坐标,广大群众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建设中去,为之出谋划策、出力流汗,这无疑会让城市文明走得更稳、更远。城市文明建设的时代韵味和亲和力,正由此而来。(特约评论员 凌保康)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27蕉城:建设交通管理标准示范岗 打造城市文明新样板
- 2014-07-21激活城市文明进步的“细胞”
- 2014-07-17用家庭文明提升城市文明 促进全国文明
- 2014-07-11“夜生活”不应成为城市文明“灯下黑”
- 2014-07-03城厢搭建"随手拍"平台 方便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