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灾难突如其来。北京时间8月3日16时30分许,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这场人与时间的较量中,活跃在现场的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种救援志愿服务行动,充分发挥了应急救助的核心作用,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4年的鲁甸地震,我们看到,在一次次实战中,我们的志愿服务水平正在不断提升。(8月14日中国文明网)
从北京奥运会,到南京青奥会,我们的志愿者服务越来越呈现高素质化、组织严密化的趋势,最能体现的事件是大灾大难面来临时,没有公共机构的组织,没有基本的报酬,人们就是凭证一腔热血去服务大众时,这才是志愿者精神最本质的体现。看到这些人为他人奔命,我们不禁要问句为什么,他们孜孜不倦、不辞万里的动力源泉在哪里?
“道德的生活”是志愿行动的前提。改革开放之前,温饱问题是人们最迫切的关心问题,道德是奢侈品,因为人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一桌好饭菜,全家团圆其乐融融,这是所谓的追求“生活的道德”阶段,偶尔为之即可。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存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社会重心就会发生转移。一是有个人生活问题的全部关心都会转向外界,或者会适当分出一部分精力寻求外部满足。二是生活经验的带来的社会触动,他们曾经穷困潦倒,对于处在艰难境况中的人们会有认同感。于是主导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转移,“生活的道德”开始转向“道德的生活”,从现代志愿者发起的源头即可看出,在温饱线以下的生活的非洲人民不会去远赴重洋接济穷困,反而是先富起来的欧美人有精力和经济条件去实施这些治“心”工程,当道德成为一种普遍需求时,道德的生活就会成为志愿者们的行为前提。
道德理想主义是志愿者行动当然基础。社会人有两面性,一是谋利,一是谋道,这两种性格正是志愿者和商人的区别。“重利轻别离”,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商人的逐利本能觉得的,谋道占次要地位。而志愿者都是道德理想主义,一个商业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仍然为之,除了道义的动力之外,我们根本不能从权利的角度去解读其行为的合理性。当代社会,资源紧张,人们更容易关注利益得失问题,而助人为乐被看做“私人的道德”,这种行为被隐藏,并不会消失,因为谋道是人们内心最坚韧的部分,说到底是天性。这也为志愿者精神打牢了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本能的爆发。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么多人抛家舍业东奔西走,并非无缘无故,而是道德理想主义的驱动,再加上当代社会是一个社会化程度极高的社会,人们对于集体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于是,大规模的志愿服务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志愿者的动力追求,说到底是满足内心最坚韧、也是最柔软的价值判断罢了。 (少华)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13志愿服务精神是什么?
- 2014-08-12丰泽区出台《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意见》
- 2014-08-08志愿服务为灾区增“暖”添“爱”
- 2014-08-05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调研
- 2014-08-05建宁:志愿服务向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