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梁飞琴 吴锡林林佳)距闽清县城23公里的金沙镇墘面村,有一位腿脚不便的乡村医生,40年来,他默默地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他名叫肖武贵,大家都称他为金沙镇的“健康守门人”。
2年多前,儿子肖拱秋回到了老家,和他一起支撑着乡村卫生所,这让肖武贵十分欣慰。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情暖金沙”赴闽清实践队在考察村卫生所时,了解到这对父子两代村医的故事,感动不已,“这是大爱与坚守的最好诠释”。
不断学习,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肖武贵腿脚不很方便,“这是年幼时脑膜炎高烧未能及时诊断,延误了病情,于是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这段切身经历加上父母体弱多病,高中毕业后,肖武贵立志从医,于是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赤脚医生一样,肖武贵毫无医学基础。他只能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学习讨教。当年为了掌握针灸技术,他一遍又一遍地在自己的身上试针。为了学习中医,他拖着瘸腿,带着药册,不辞辛苦地到山里辨识草药,晒药、切药,样样不落。他曾参加过福建医大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医学书籍和学术期刊,遇到难题更是从不放过。
要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抱着这样的想法,今年60岁的老肖,学习的劲头一直很足。10余年前,当时已经行医30年的老肖看到农村中风逐渐高发的态势,还不辞辛苦跑到闽清县医院,专门学习中风的治疗。儿子肖拱秋是药学专业毕业,父子俩经常探讨新药的使用,老肖的用药也在与时俱进。
不仅爱学习,老肖也挺爱琢磨。农村卫生所没有高级的检查设备,肖武贵就总结了一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救治经验。有时碰到疑难杂症或者危重病人,他总是作出对症处理后,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到上级医院,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无论多晚,肖医生都会到家里来
由于肖武贵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找他看病。而村民更是对他的“有求必应”竖起大拇指。
无论何时一接到村民电话,老肖简单问询症状后,立马起身拿起药箱,骑着摩托车就出诊。村里一位93岁的老人说:“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多晚,肖医生都会到家里来。”
“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即使半夜里门被叩响,他也立即背上药箱出门。”肖拱秋告诉我们,“当时没有交通工具,他就拖着病腿,带着沉重的急救箱,奔走于山间小路。有时候病人病情反复,每次发作,都请他出诊,他从不厌烦。每次出诊,父亲总是等到病情稳定才会放心回家,经常深夜听到他回家的开门声。”
如今,求医的敲门声变成了手机铃声。家人担心年纪大了夜间出诊不安全,让老肖晚上睡觉关机。可肖武贵依然坚持24小时开机,无论多晚,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都坚持出诊。
40年来,肖武贵的足迹遍及金沙镇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对村里老人、病号的情况都熟知心中。村里有些五保户行动不便,老肖便主动上门,分文不取诊费。
肖武贵的业务能力和医德得到了认可,成为了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好医生。1993年他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两次干预,最终子承父业
在肖武贵的影响下,家里的后辈很多都选择了学医。但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儿子肖拱秋原本希望去念计算机专业,最终在父亲的劝说之下选择了医学。儿子毕业后,老肖再次“干预”了他的就业抉择,因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回乡继续为乡邻们服务。
面对回村的选择,家中有人支持更有人反对。起初,从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肖拱秋不想回来,“觉得农村生活单调,没发展前途。药学专业出身的同学们都在做医药代表,自己也犹豫过,甚至为了回村差点跟女朋友分手。爷爷奶奶也反对,觉得回村是水往低处流”。
但是考虑到父亲年纪越来越大,需要有人照顾帮忙,再者担忧村卫生所后继无人,村民再次面临看病难的问题。最后在村干部、村民的再三动员下,肖拱秋辞去了在厦门薪资可观的工作,两年多前回到了家乡的村卫生所。
“虽然去城里开门诊收入可能会更好,但是几十年了,心里放心不下村里这么多人,无论如何,不会离开。”40年行医生涯,老肖觉得无怨无悔,“医者父母心嘛。虽然乡村医生很辛苦、很清贫,但是我们会继续把诊所开下去,不然村里就没人看病了。”
对于老肖的担忧,儿子肖拱秋表示现在逐渐理解父亲的想法,“既然回来了就会在这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05卢静:全心全意守护着病人的安全
- 2014-08-05林惠文:用爱守护者光荣院里的每一位老人
- 2014-08-0410个人,守护着13.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安全
- 2014-07-29他们,用法律来守护诚信
- 2014-07-22"熊猫血"守护者穿梭酷夏极寒 百米冲刺取血浆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