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工作人员为百名老人佩戴“扶我卡”,他们再也不用为出门跌倒没人扶犯愁了。“扶我卡”长11厘米,宽8厘米,卡的正面有老人的照片、出生年份、病史及老人的声明;卡的背面有老人亲属联系电话、居住地和救护电话。卡的正面还有四个大字“请您扶我”,从法律角度讲这四个字就是佩卡老人向搀扶的路人发出的邀请,出了问题与扶者无关。(6月12日 新华社)
在“扶不扶”备受争议的今天,“扶我卡”应运而生,同时也传来了褒贬不一的声音,欢呼鼓舞者有之,认为这是化解信任危机的“破冰之旅”,不屑一顾者也有之,甚至扬言这是悲催现实之中的无奈之举。其实,在人心思变的社会转型期,“扶我卡”是开启文明之门的钥匙,是浸润道德心扉的清风,荡涤了人心不古的污浊,迎来了和谐文明的清风。
“扶我卡”不只是信息的表白,更是诚信的见证。尊老爱幼本是民族的优秀美德,帮扶济困本是传统的优良风范,但在世俗的喧嚣与功利的羁绊下,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不雅事件”“负面新闻”。路遇突发危险的年迈老人,第一时间主动帮扶,不料却被老人反口诬陷,借机碰瓷的现象时有发生,告上法庭的事例不在少数,一心行善却惹“祸”上身,百口难辩只好赔偿。莫让类似的尴尬事件重演,“扶我卡”就是诚信的“风向标”,佩戴在老人的身上,提供了真实的信息资料,尤其对老人的病史以及健康状况做了详细的显示,这下就消除了助人者的后顾之忧,降低了被讹诈的风险系数。由此看来,“扶我卡”是正气的宣言,是响亮的承诺,唤醒着路人“伸手扶”的勇气,激励着民众“主动扶”的热情。
“扶我卡”不只是求助的信号,更是友善的倡导。消除思想顽疾,重塑公民美德,就需要氛围的渲染与善良的引领。出行的老人佩戴“扶我卡”,则是向人们发出了文明提醒的信号,让每个处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都能献出炽热之爱,伸出友善之手。其实,很多时候“扶不扶”只是举手之劳,也是一瞬间的选择,是善良占据主流还是漠然占据上风,这是大众公民每时每刻面对的道德选题。“扶我卡”盛行开来,则是重踏一条积善扬善的正气之路,营造一个崇德向善的文明磁场,让置身其中的每个公民不约而同地释放善良,践行高尚,让见贤思齐之风荡漾开来,留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醉人芬芳。
莫在助人面前望而却步,莫在行善之中优柔寡断,我们坚信“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只要真诚以待,善心绝不会付水东流。愿“扶我卡”出现在更多老人的胸前,出现在全国的大街小巷,成为文明的标志,成为道德的名片,从而提升心灵的温度,积蓄道德的厚度,成就文明的高度。 (霍翠景)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6-13社区要当好邻里友善的“媒婆”
- 2014-06-13“扶我卡”扶住了诚信和友善
- 2014-04-14以道德模范为镜激起崇德向善正力量 友善的力量
- 2014-04-14友善的力量
- 2014-03-24倡导“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