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要“走”进 更要“种”进
http://wmf.fjsen.com 2014-04-14 16:48  林静 来源:威海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砝码。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多的人将身体和心灵锁在一道道铁栏内,偶尔出门还常常受到恶性事件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唤和谐文明之风,越来越多的人期待传统文化的真正回归,回归乡土,回归校园。青少年素质的亟待提升加之近几年来国学的热度攀升,使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众望之所归。然而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其实一直在被不断地提及,然而要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要么不深不浅、不痛不痒。文明、礼仪、尊老爱幼……这些词语从小便与我们相伴同行,从小便被老师耳提面授,但是今天我们中国普通民众的文明程度却令人堪忧。和韩国人打过交道的人,会对他们的礼道记忆犹新;去过德国的朋友,念念不忘德国人无处不在的谦让;我不知道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留在记忆里的温馨会是什么?

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何在?我们立项了传统美德课题,但是大量的工作放在了制造和保存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完成结题之用。至于学生实际文化素养的提升,那是其次,甚至其次的其次。我们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经典传诵比赛,但是往往这个月布置,下个月比赛,再下个月,已经在忙着准备其他的赛事了,即使是举行比赛的期间,真正参与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其他孩子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领导、组织者的急功近利和表面文章,让本应遍及全部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与熏染变成了部分人的”节日福利”。据一些老师反映,很多学校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其实也极端重视:每天都由班主任老师在课前统一检查学生的着装、发型、桌面的整洁摆放;学校对班级的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并列有明确的条款,如果学生违反了某款某条,扣分甚至记过……但是学校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仔细想来,学校所做的这些所谓的努力,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学生人格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实质,只是在做一些表面文章。这样一来,本该促进教学发展的管理活动,实际上却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种种现状,笔者以为:传统文化不但要”走进”校园,更应该”种”进校园,让其在校园里根深叶茂,盛情绽放。

一是要选择播种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适合学校学情的传统文化的“种子”。古老的中华民族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在孩子心中播种礼仪文化的种子,朴素而又意义深远。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播种一棵书法艺术种子,让孩子们走进书法艺术的世界,领悟书法艺术之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思想精髓,《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这些蒙学教材,不仅将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历史人物﹑人情世故﹑成语典故、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需知识几乎全部包括其中,而且用词简练,读起来又合辙押韵。播种一颗国学文化的种子,孩子将会受益终生。另外,诗词、武术、剪纸、民俗、京剧……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诸多选择。要根据地方地域特色,依据教师的文化储备及特长,在自己的土壤里播种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其次要建立长效学习机制,保证足够的时间让种子生根,发芽,成长。近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无疑是一盏明灯,一声号角。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开设专题品牌课程,构建地方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传统文化教育的长久性、广泛性才能得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展演比赛和活动,以推动和促进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常青不老。                         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愿我们携手努力,接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种,让文化之花,芬芳校园,让文明之火,温暖中华。(林静)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