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默默无闻的莆田农民郑亚友,去世后将遗体捐给医学事业,成为莆田建市以来首个完成遗体捐献的本地居民。清明时节,人们感动于他的善举,追忆着他的一生——
东南网-福建日报4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卞军凯)
痛苦的离别
2月11日上午10点20分,莆田涵江区三江口镇南兴村一座老旧的两层小楼里,与肺病斗争了7年的郑亚友忽然不行了。长子郑秋红说,当时父亲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脏跳动特别剧烈,最后心脏衰竭,撒手而去。
弥留之际,全家人守候在郑亚友身旁,没有慌乱,因为郑亚友早就将身后事作了安排。早在2012年12月,郑亚友就联系了莆田市红十字会,询问捐献遗体的事情。2013年7月,郑亚友将领回来的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填好后,寄给了红十字会。亲属一栏,填的是老伴和长子郑秋红。
父亲的举动,一度让郑秋红深感压力巨大,不知如何向亲戚朋友交代。在传统风俗氛围浓厚的莆田,无论城里还是农村,这都是不容易被理解的。不过,和父亲几次长谈之后,他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决定。虽然郑亚友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在子女心里却是个“思想超前、极有主见”的人,他更早的计划是在百年之后使用较为生态环保的树葬,后来觉得捐献遗体更有意义,便下了这个决心。
父亲去世后,遗体需要尽快运到接收单位——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安顿好悲痛的母亲、通知了几位近亲后,郑秋红打电话联系了红十字会和医学院。正在福州出差的医学院王守安教授接到电话立即往火车站赶,没能买到动车票,他又马上坐长途汽车往回赶。到下午5点多,一辆医疗用车开进了郑亚友家中。
此时,距离郑亚友停止呼吸将近7个小时。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缓过劲来,便要与遗体告别。没有守灵、没有葬礼、没有披麻戴孝,亲人们用哭声和泪水,与郑亚友作最后的送别。
坚韧的一生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何会出人意料地早早立下捐献遗体的志愿?郑秋红说,这并非子女们买不起墓地,家里的条件并不差,主要是因为父亲受病痛折磨了一辈子,希望将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后,对医学教育和疾病治疗研究有所帮助。
郑秋红说,在父亲1岁多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一个人将父亲拉扯大。年轻时的父亲聪明、能干、身体很棒,经常骑自行车驮着100多公斤的水果进城去卖,也很快就娶了媳妇。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婚后不久,父亲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且一生都在与这个病魔搏斗。
郑秋红回忆说,自己刚刚懂事时,父亲还年轻,但因为病痛,在床上整整躺了3年,右腿因此留下了残疾。后来,父亲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一直没能离开止痛药,“因为长期有病在身,他看电视时喜欢选择健康类节目,在节目里了解到遗体捐献对医学研究、医学教育的作用后,便决定死后捐献遗体”。
虽然染上难治之症,但郑亚友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只要身体能行,他就到处忙活。当时,全家田地不足一亩,靠种田难以养家,郑亚友便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厦门,在厦门糖厂门口摆摊卖豆浆、小吃,几年后,因为租住的木棚拆迁改造而回到家乡,“用赚来的钱盖了一栋两层小楼,一直住到现在”。
回乡后,子女渐渐长大,在外面有了自己的事业,郑亚友与老伴就在家种菜、卖菜。郑秋红说,尽管父亲腿有残疾,但在亲戚、宗族中的声望一点也不低,大家有了难解的纠纷经常来找他决断,儿孙们都把他当成家里的主心骨,“忍着病痛,挺了这么多年,还把日子过得不错,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头脑、坚韧的人,都信任他”。
永远的纪念
在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有一个尊称——大体老师。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这位老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因为人体解剖是基础医学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王守安教授说,为了尊重这些“无言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会带着学生们先向遗体默哀几分钟,然后才开始教学,“让学生们感恩这些老师,因为是在他们身上学到医学知识”。
目前,在遗体捐献者较多的大城市,还为他们树立了专门的纪念碑,让家属、亲友有了凭吊之所。然而,莆田市过去没有遗体捐献的先例,也就没有立碑。今年年初,除了莆田本地居民郑亚友捐献遗体外,还有一位从重庆来仙游探亲的男青年在意外身亡后捐献了遗体,修建纪念碑的事情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莆田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朱英说,为了表彰捐献者的高尚行为,也为了给家属提供一个缅怀逝者的场所,红十字会正在积极申请建设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为捐献者树碑留名,褒扬他们的善举。
郑亚友的妻子郑春英,在丈夫患病后一直不离不弃,陪伴终生。郑秋红说,父亲生病后无法干重活,所以田里的重活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担着,因为父亲行动不便,卖菜也是母亲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摆摊,“母亲毫无怨言地和父亲相守了一辈子,他俩是真正的患难夫妻”。如今,郑亚友撒手人寰后把自己献给了医学事业,妻子郑春英也有了同样的想法,“母亲多次说了这个想法,想追随父亲而去”。
这项事业后继有人,是对先行者最好的纪念。记者从莆田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56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39位志愿者登记捐献器官。他们的大爱精神,将镌刻在纪念碑上,永存人们心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在奉献中感悟幸福
- 2014-03-24“默默奉献”为好家风增“底气”
- 2014-03-06苏晓晖:默默耕耘 努力创新奉献
- 2014-02-27让青春在基层奉献中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