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的“幸福村”
向小玉来自湖南,之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9年,向小玉嫁到了“百姓村”。她与丈夫是在杭州打工时认识的。
刚到“百姓村”,这位习惯吃辣的湖南土家族辣妹子,吃不惯福建的清淡口味,每天竟不知该如何下筷子。“听村里人说,在福建,建宁算是吃得比较辣的。”向小玉说,刚嫁过来那会儿,公公婆婆会为她做些特别的辣菜,让她慢慢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
村里的另一位湖南老乡,让向小玉在这里很快找到了归属感。“她是村头食杂店的老板娘,跟我一样,也是嫁过来的,有时候上她那里买东西,就会和她用家乡话聊聊天。”向小玉说。
2010年,向小玉生下一个女儿,从此,她便留在村里专心带孩子,而她的丈夫、公公、婆婆,都外出工作。“婆婆在厦门当月嫂,每个月能赚8000多元,公公是货车司机,老公卖服装、上工地,样样都干。”她说。
全家人赚钱,她带孩子,向小玉在“百姓村”过得挺惬意,每天打扫、做饭、看看喜欢的电视剧、与邻居聊聊天。在“百姓村”,有这么一种说法,女人在这里,“天晴打着伞遮阳,下雨打着伞遮雨,女人家,只要打着伞就行”。对向小玉来说,来到“百姓村”,她的生活便撑
起了一把大伞。这,或许就是嫁进“百姓村”的外地媳妇的幸福生活。
多元融合的“百姓村”
“百姓村”的多姓氏、多外来人口的状况,在陈义福家得到集中呈现。
陈义福的父亲当初从温州来到此地务工,陈义福的妻子是江西抚州人,姓畬,儿媳是湖南人,姓夏。家里人吃的菜,混合了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多种口味,家里也不时响起多种地方方言。
陈义福说,“百姓村”共有118个姓氏,村民来自全国11个省、58个县市。这些对于“百姓村”来说,是资源,也是财富。
住在陈义福家对面的王凤仙,祖籍浙江萧山,丈夫是江西人。如今,他们一家都在浙江发展,开手机店,做连锁餐饮,生意越做越大,还把村里不少年轻人带过去,一起干事业。
“正因为村民来自全国各地,‘百姓村’的资源也遍布全国各地。”陈义福说,光是开淘宝店的,“百姓村”就有好几十人,姓陈的带着姓黄的,姓许的又带着姓张的……一个带一个,大家一起奔小康。每逢过年过节,“百姓村”里的车牌号也是五花八门,闽、粤、京、湘、浙……作为“百姓村”的村主任,陈义福最乐意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番融洽而多元的景象。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医改:改,百姓苦;不改,百姓苦?
- 2014-03-26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努力奋斗
- 2014-03-24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 2014-03-07《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百姓富、生态美”路线
- 2014-03-05苏启绵:诚信经营与百姓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