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悲歌燕市,卖画为生,开始了颠波流离的困窘人生。甚至撰写了熔铸毕生经历的传世巨著《红楼梦》。这当中,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更多的时间在尚义度过。几乎鲜为人知了。或者说,《红楼梦》完成于尚义,更为确切吧!
仔细研读《红楼梦》,其中大量的情节和言语,无不向世人透视着尚义人那种特有的文化与底蕴。方言土语,更是随处可见。如第一回写到“……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其中“保不定”、“ 作强梁”;第二回写到“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其中的“胡羼”;第三回写到“……我今儿才算见了……不知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其中的“今儿才算”,“ 惫懒”“ 懵懂”;还有第四回写到“……将冯公子打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其中的“稀烂”、“ 抬”字,以及“……有疾病淹缠,欲来竟未来的……”其中的“淹缠”;第六回“……喜得天不应承……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罢了。”其中的“应承”、“ 借重”、“ 转致”;第八回写到,“……宝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其中的“渥早”;第二十回写到“……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拿去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其中的“炮燥”,“不伏手”;第四十八回写到“……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其中的“鳏鳏(也叫窟儿窟儿)”;第五十五回写到“……我拉扯谁……”,其中的“拉扯”,还有“……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其中的“管包”;第五十七回写到“……这公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其中的“热刺刺”(也叫热扎扎)、“实心的”;第六十二回写到“……若以后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其中的“叨登”;再有第二十四回写到“……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其中的“汗津津的……””;第三十写到“……禁不住‘嗳哟’”、“哭出两缸泪来……”;第二十二回写到“……巴巴的找出霉烂的二十两银子,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欢欢喜喜……”其中的“巴巴的”、“ 瞪瞪的”、“ 欢欢喜喜”等等的言语,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尚义方言。加之文革时期惊现的芹圃墨砚,或许是最好的注脚吧!(注:曹学芹,名,字芹圃,号梦阮)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中秋节,曹学芹伤感成疾,只留下旷世力作《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三十回残稿。在年终岁末,除夕来临的那天(1763年2月12日)“泪尽而逝”。时年约49岁。仙逝何处?众说纷纭。有说驾鹤燕京,有说正寝故里等等,尽管北京通县张家湾出土了曹氏祖墓,但出殡于尚义可能最大。据早年《威宁县志》记载“今有异乡著者曹学士仙逝,殡出威宁,哀致远信……”其中所叙,当然有待进一步考证了。甚至也有传言《红楼梦》原本一百五十回。前八十回不幸被人盗去赚卖。曹学芹得知后,一怒之下便将后七十回封存于世了。从此曹雪芹积郁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而那后七十回巨著到底封存何处,几乎成了千古谜雾了。不过,封存尚义的可能最大。直至今天,依然有人在虔诚地寻觅着……
才人早逝,巨著不朽。
乾隆五十六年(1791),《红楼梦》广为流传。嘉庆年间,已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了。
可见,在尚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绵延了几多历史的封尘与沧桑,更孕育了几多文人的辛酸与血泪。
这就是我的故乡呵!梦绕魂牵的尚义!几乎成了我永远的骄傲!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时髦祭品烧出文化机制短板
- 2014-03-31“民间文化大使”笑阳的追梦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廉政文化道德讲堂
- 2014-03-27一条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