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昊
和县乌江镇是个普通小镇。之所以闻名天下,被称为千古名镇,全源于霸王祠。霸王祠是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豪杰,在这里筑庙祭祀。霸王祠古名项王亭,项羽庙等。始建何时,已无从考稽。初秋,为缅怀一个朝代的英豪,我来到和县乌江镇东南凤凰山上的霸王祠。
眼前这座84年由和县政府拔资重建的新祠。占地一百零七亩,是著名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浑厚悠扬的霸王钟声前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青石汉阙门楼。门楼上面镌刻着张爱萍将军的遒劲手书霸王祠。从凤凰山四十九步台阶拾级而上,棂星门赫然在目,一对石狮炯炯有神,著名画家韩美林所写,“西楚霸王灵祠”六个鎏金大字灼灼耀眼。西侧殿内为展览馆,陈列有项羽生平年表、楚汉相争的军事路线图及依据历史史实概述项羽兴衰过程的版画,以及有关项羽的文字、书刊,和出土的汉代器皿。东侧殿为塑像馆,置有项羽、虞姬、范增、龙且的塑像和有关震惊史册的楚汉相争的成语故事群塑。
一路东流入海的长江,可是从芜湖到南京的江段,江水为南北向,乌江镇位于江的西岸,而一江之隔的南京则位于江的东岸。所以,才有与项羽有关的专门地理方位的词。如“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江东”二字。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震惊史册的楚汉相争,刘邦在垓下战败项羽,项羽一行退至乌江边,他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但乌江亭长只预备了一只船给他渡江,他不能只身渡江去苟且偷生。只能以战死沙场为生命划上句号。他战马赠亭长,令二十六骑下马步战,杀死了几百名汉兵之后,他身负重伤十几处,以首级奉故人的气概,古今罕见。一代英雄至此在江边拔剑自刎,时年31岁。至此,两千年前的楚汉相争在乌江边宣告结束。
踏入祠内,迎面便是享殿。在享殿门边有两副楹联。一副楹联是:拔山举鼎竟气杀范增岂天亡项,过市贪杯能封拜韩信而人附刘。另一副楹联是乌江人著名的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所写: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门前立着香炉和烛台。香炉上篆刻着“拔山盖世”四个大字。烛台上挂满了红烛燃尽后留下条条红泪,台前香烟袅袅不散,寄托着后人对项羽这位天地男儿的景仰。
享殿里奉供着一尊2.6米高用黄杨木雕塑的仿青铜霸王尊像,塑像上方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东西山墙上镶嵌有毛泽东等伟人以及作家、书法家的诗碑,还有原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书所题写的楹联和乌江人清代贡士范琴波所作、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朱丹所抄写的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世间;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灵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前一副对联哀叹项羽的悲壮和豪情,后一副对联描述了一个末路英雄、一个落魄文人,横跨一千年,文武竟相通。人神相怜,观之伤感垂泪。这后一副楹联很值得玩味。
我站在塑像前,抬头仰视,这就是亚父范增哀叹的“竖子不足与谋”的那刚愎自用的霸王?这就是李清照笔下“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那悲情英雄吗?只见他手按剑柄,重瞳戟髯,双目怒视,眉宇间透出一股豪霸之气,威风凛凛,神武剽悍,令人肃然起敬。浑身散发着谁与争锋的气势。好像在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祠内碑廊有百方诗碑,全为各代名人留下的诗篇,由国内名家所书,名匠勒石,但见碑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字体笔走龙蛇,洋洋洒洒,风格各异,蔚为大观,令人赞叹不已!碑廊中汇集了历代名人的诗词,其中有两首诗耐人寻味。一褒一贬,针锋相对。
一首诗是李清照所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仅二十个字,却笔力千钧。她“不以成败论英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英雄。宁为玉碎不作瓦全。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宋高宗赵构丢弃一部分国土,在追击下不断南逃,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随人群逃难,从青州逃到了江宁府(今南京)。这首诗篇出自她的笔下。她是用诗的形式以古喻今,抒发悲愤评论。是对中国软骨头男人的一个莫大的嘲弄。
另一首诗是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个在军事方面造诣颇深,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的晚唐天才诗人杜牧,有抱负,好言兵,但没有用武之地的军事理论家。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从宣州团练判官内调为长安左补阙,史馆修撰之职。途中经过乌江亭。在诗中,他以一个军事理论家特有的气质,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评判和剖析,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项羽假如能够忍辱负重,退回江东,重整旗鼓,率领才俊的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说不定可以改写那场战争的最后结果。
与杜牧的诗相互衬托的是二百年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题乌江项王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从百姓对战争的憎恶角度,对杜牧的诗加以补充与更正。
尤其须要提及的是,在碑廊院外广场上,篆刻着一方毛泽东手书杜牧的《题乌江亭》诗碑。这幅运笔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挥洒自如的毛体碑,显出一个革命家家、战略家,思想家对项羽及其霸王祠的历史思考。毛泽东手书杜牧诗云:“胜负兵家事有之……”。其中“事有之”三个字与原杜牧诗不一致,说明毛泽东手书此诗时心态比较复杂。
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倾向于刘邦的自我总结,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他对项羽刚愎自用多也次批评,说“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提出“划江而治”,妄想形成南北朝局面,,他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提出了狠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项羽的看法。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并说“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他还幽默地说:“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另外,毛泽东早年在延安“抗大”的演讲中谈到项羽说过: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我们要学习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毛泽东硬笔手书过刘邦的《大风歌》也手书过项羽的《垓下歌》,以此来表达对项王的惋惜。
霸王作古二千年,世人争议二千年。有关项羽拔剑自刎、誓不回江东的结局,人们心中都有各自的看法。直到今天难以具有论断。乌江周遭的老乡年年都要祭奠他,两千余年香火不断。有关项羽拔剑自刎、誓不回江东的结局争论还会延续下去,这位失败英雄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会常常触发人们的感慨和思考。
窃以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也罢,“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好,有一点能够形成共识,这就是项羽一世英雄,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想当年西楚霸王立马提戟、透露着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气势。英名业绩载入历史史册。无论垓下之囤,还是乌江自刎.全都不失英雄本色。尤其使人敬畏的是在自刎前,身负重伤,还从容解东城快战马赠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我十分赞赏李清照的诗,这是对项羽一生的写照和评价。李清照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英雄。她“不以成败论英雄”为旨意.李清照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慨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享殿后是墓区,古松掩映中一条青砖石径神道通往墓台,旁立石人石兽。右侧有一条满是水泥浮雕的几十米的墓道,光线昏暗;拱形的顶棚用特制的汉砖圈砌,水泥浮雕叙述着项羽那个悲壮千古的故事和一些精美图雕;墓道尽头,便是一间墓室,里面停放了一口年代久远的棺椁。
幽幽灯光下,我犹如置身于历史遥远的岁月中。
走出墓室,便是青石砌成圆形的霸王坟墓,圆形的墓顶杂草丛生。松柏枝叶像苍凉的歌声在风中低声鸣叫;墓台周遭,仿汉白玉石栏已旧迹斑斑;墓下石碑镌刻“西楚霸王衣冠冢”;红色的墙壁上刻着“力拔山兮气盖世”七个大字,龙骧虎步,古拙浑厚。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潸然泪下,难以控制地吟道:“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
在霸王祠,渐次可以看见,项羽停马的地方“驻马河”,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乌江亭”,项羽的“衣冠冢”等等。其中“乌江亭”最震撼人心。据传西楚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一块将头抛向故人吕马童的“抛首石”高2.5米,“抛首石”象征西楚霸王项羽不倒。
在霸王祠缅怀一个朝代的英豪,不由使人感慨万千
两千年前的战乱之火在乌江边熄灭,只是那乌江水依旧千古不息的流淌。我仿佛听到项羽当年在江边那雄健浑厚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咏叹。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时髦祭品烧出文化机制短板
- 2014-03-31“民间文化大使”笑阳的追梦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廉政文化道德讲堂
- 2014-03-27一条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