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南阳岛寻梦
http://wmf.fjsen.com 2014-03-31 17:28   来源:新华副刊    我来说两句

作为寄养在外公家的“外来户”,我就像一株孱弱的幼苗一样不但被外公外婆、舅舅妗子、表哥表姐和小姨等亲人们宠爱,而且还得到了整个顺和村人的呵护,这许与我腿患疾病有关的缘故吧。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外公家的境况真的不好,虽说不上吃了上顿无下顿,但主食总是黑黝黝的红薯粉面。妗子偶尔做一顿黄澄澄的玉米面馍,表哥表姐们便感觉如吃上了佳肴一般。可不知何故,我却单单不喜那玉米面馍,独爱妗子日常做的红薯粉面拍成的饼子或捏成的窝窝头。我觉得玉米面馍虽嚼起来香喷喷的,但却松散无力,不如红薯粉面拍成的饼子筋道,有口感。这一点,我的父亲与我有一样的感受,为此,我们父子俩都调侃地把红薯粉面饼叫作“塑料锅饼”。由于我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们那样健步地奔跑、玩耍,就注定了我只能在外公关于南阳镇的一些奇闻佚事中一天天长大,一点点积藏南阳闸、关帝庙、魁星楼、碧霞宫、杨家牌坊、四思堂、正觉寺、文昌阁、滚龙门槛、马家不落地旗杆、清真寺、状元胡同、土地神庙、乾隆行宫和康熙御膳房等传说,只不过那时身在其中而不识其深远意义罢了。

“霜帆东挂意纷然,去者劳劳往者仙。记取河干分手处,半环新月晓看鲜。”而今,随着岁月的蹉跎,我也早已过了易于激动和幻想的年龄,只是寻梦之情愈发地浓厚了。同样的莲荷相接,苇蒲相连,明水相通,桥坝相衔;同样的浆响水溅,鱼跃鸟鸣,雁翔禽凫,顽童戏水。远远地我看清了浮在湖面上南阳古镇狭长的倩影,渐渐地我融入到了这片曾经养育我成长的岛屿之中。沿着那不曾改变的走向,我蓦然被那熟悉又陌生的街景所吸引,尽管南阳与江南水乡的一些古镇相比有所差别,但它却质朴至真,那些错过的和未曾见过的街上小景,无不都渗透出平平仄仄的古韵,部分木格子雕窗、古老的门扇以及老屋的墙壁全都斑驳成写意的水墨。在清真寺前,高高的门楼上悬挂着靛蓝底朱红字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更加衬托出院墙的古老,虽则如此,但也显然能看到是历尽沧桑后涅磐重生之物。伫足丁字街口,举目望去,青青的石板路蜿蜒伸展成四通八达的村街小巷,窄窄的街道两旁多为青石砖瓦和木质结构的古式与仿古式建筑,有如古时挂着显赫字号招牌的酒楼、茶庄、粮行、客栈、盐店、当铺、绸布店,还有具备现代服务设施的医院、学校、邮局、电力、通讯、信用社等,商铺林立,景象繁荣,满街筒子摆的菱米、莲米、干鱼、青皮、松花旦、鸡头米等土特产让人目不暇接,随处可见的烧鸭、蟹虾、全鱼宴等风味又让人垂涎欲滴。不知是出于乘凉还是其他目的,沿街商铺搭过街凉棚的习惯似乎由来已久,这是我小时候就已见识过的,由此,南阳街上便有了“晴不见日,雨不漏水”的又一景致。在熙来攘去的行人中,有的操着一口软软的吴语;有的讲着句句硬硬的山东话;还有道白韵味的京腔掺杂其中;间或几个人高马大、鹰鼻蓝眼的外国人嘟囔着谁也听不懂得西洋话经过时,淳朴的南阳人也会报以善意的微笑,时不时来句有着本土口气的“哈喽哈喽”打个热情的招呼。此情此景,真可谓“一条碧水穿镇过,七里小街尽人城。”

镇小,景致便集中,不多远,我就来到了乾隆御宴房,这是一座临街的房子。据当地人讲,明清时期南阳经济繁荣,饮食业兴旺。当时有大小饭庄10余家,比较有名的是福满、宏福和夜门楼,经营鲁、川、湘、粤、闽等南北菜系、风味小吃及独特的湖味佳馔,吸引着南北载满丝竹白米等渔船、酒船、米船、官船在此逗留,游人络绎不绝。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南阳最大的福满楼吃了一顿“满汉全席”,让满、汉官员同桌用膳,吃得津津有味,极为开心,尤对湖区特色的菜肴赞不绝口。席间,看到满汉和谐相处,想着盛世清明,于是欣然提笔龙书“和合居饭庄”几个字。从此福满楼便改叫“和合居饭庄”,后人又称康熙御宴房。听着那久违的传说,看着这栋屋顶长满杂草、砖墙、门扉斑驳的古老建筑所体现出的沧桑,便可联想到昔日此处的风华。街面上的许多宅舍,别看门面不大,进得里来,又是明三暗五,飞檐抱厦,四梁八柱,房屋挡着房屋,墙璧挨着墙壁,园套着园,构造如同迷宫一般。不管这样的建筑在明清时代的达官贵人手中怎样显赫,如今都已成了当地寻常百姓家。

出了街口,眼前豁然开朗,往昔那条门前小河现在依然清澈。河分两岸,河埠码头,渔姑村儿,绿柳垂杨天然成趣;几座拱桥,横枕南北,舟楫穿行,欸乃之声余音绕河;青色古灯,一杆两盏,沿岸悬挂,倒影青辉相映如画;岸边石阶之上,或有几根鱼竿闲情垂钓;长廊庭榭之中,偶有三二老翁执车走炮……看着古镇居民神情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伫立远离尘埃嘈杂的幽静之中,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