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玉国
十八团渠是东西贯穿库尔勒市的一条灌溉渠,主要是灌溉库尔勒垦区及库尔勒部分乡镇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前辈为兵团建设所做贡献的见证,这是一条流淌了60多年的清澈的水渠,它是兵团人的象征,是兵团魂的所在。每当我看到十八团渠纪念碑,来到十八团渠旁,仿佛又看到王震将军和步兵六师十八团官兵“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我深深怀念前辈们,是他们用一双拿枪的手,创造了兵团的辉煌。为了建设新疆他们用汗水和鲜血,使这块大地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他们是兵团的第一代,是兵团人的魂。
翻开十八团渠的历史,它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是一部人定胜天的历史。50年代初期,新疆刚刚和平解放,百废待兴,一支部队来到这一个天山南侧的小镇—-—库尔勒,那就是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的一个团,步兵六师十八团。那时库尔勒还是一个名不见转的地方,周围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乱岗沙丘。为了屯垦戍边,建设这块土地,当年,王震将军曾亲自来到库尔勒踏勘荒地,在地图上,他从孔雀河的上游,沿南疆公路到库尔勒之间划了一条红线,他要求十八团的将士要将这条红线变成造福一方的水渠。
开挖这条渠,只有简单的工具,而没有机械,全凭将士们的双手,肩挑手挖,每一米渠道都洒下了将士们无数的汗水和鲜血,这是一条用血和泪,血与汗铸成的渠,我的岳父就是十八团的一名战士,说到挖十八团渠时,心情激动的告诉我“那时,修十八团渠,条件是很差的,干部和战士是没有分别的,大家都一样,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挖大渠。干活根本不分时间,顶着星星出,背着月亮归,那真叫披星戴月。生活也是很艰苦的,吃的是缺油少盐的水煮菜,住的是地窝子。为了早日修好大渠,部队开展劳动竞赛,夺红旗,红旗是流动的,营对营、连对连、排对排、班对班,定额是每个人3方,实际上每天都远远超过定额,有的战士一天挖十几方戈壁,劳动强度很大,工作时间又长,很多干部、战士收工后倒下就睡,没盖被子受凉生病的很多,但是生病也不愿休息,在那种条件下,虽然很苦,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在十八团渠的修建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在修十八团大渠时,由于用石量很大,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全是战士们去几公里以外的山脚下背石头,一天要背七八趟。有一名女战士,绳子磨断了,一时找不到绳子接,情急之下,就剪下了自己心爱的辫子,结好了背石头的绳子,继续背石头,那美丽的麻花辫揽起棱角锐利的石头,这是一个美丽得让人落泪的故事。
我们的前辈就是这样用最原始的方法修建十八团渠,他们用双手在荒原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十八团的将士只用一年的时间修好了这条造福库尔勒人民的大渠,也为农二师的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时髦祭品烧出文化机制短板
- 2014-03-31“民间文化大使”笑阳的追梦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廉政文化道德讲堂
- 2014-03-27一条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