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杜甫草堂
http://wmf.fjsen.com 2014-03-31 17:10   来源:新华副刊    我来说两句

文/汪祖宝(土家族)

成都这座城市,有三个很好的去处:一是意蕴深广、展现兄弟情谊的武候祠;二是古意浓郁,可以寻觅成都发展印记的锦里古街;再就是饱含村野情趣、富于村居之乐的杜甫草堂了。三个景点各有特色,将成都妙曼的节奏,闲适的意境发挥得林漓尽致,而居于成都西门的杜甫草堂,更是使人性格恬静,让人流连忘返。

要说杜甫草堂,不能不说到杜甫其人。杜甫,字子美,唐代末期著名诗人,出身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处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七岁就写了人生的第一首诗。他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与同时代的李白齐名,由于其作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又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亦被称为“诗圣”。

成年以后的杜甫,几次参加科举成考试均名落孙山,便四处游走,足迹遍布天下,人生的经历不断丰富起来,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其诗才极高,被唐玄宗看中而留在身边。安史之乱发生后,为避战火,杜甫离开都城长安,但途中被叛军抓回,再次回到长安,九死一生的经历充满了传奇,只是机缘巧合,杜甫再次逃离长安。他一路南下,在保命的同时,仍能忧国忧民,写下了《春望》这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目之及,到处都是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

携带家口来到成都以后,便在这座城市西门的浣花溪边结草为庐,安居下来,这一住断断续续就是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就有240余首,他的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指的就是这个草堂。当然,当时的草堂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和档次,或许只是一间茅屋,一条小溪,一线流水,一行竹林,点点炊烟,一星灯火。这才表明有生命的存在,这里的生活还要继续,中华文脉不能断层。主人早出晚归,辛勤地养育老小。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者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尽了人间悲情。人到失意时候,喝口凉水也塞牙,杜甫的后半生是和战乱烽火,穷困潦倒,贫困交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这些痛苦经历的磨炼,不可能产生一代诗圣,不可能成就一代诗史。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伴着时事变迁,草堂便不复存在,诗人也早已客死他乡,直到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下来,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