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玺
小时候,家乡很大也很具体,村庄连同土地,人口逾千人,方圆十几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村儿。小归小,可童年的脚步总也丈量不完,每一条街巷,每一垄土地,每一道沟渠……走到哪儿,都觉得陌生,走到哪儿,都觉得新奇。家里的人,村里的事,地里的庄稼、果园的杏林……
从啥时起,因了啥事,我执意要离开村庄。
从村小到乡中,从乡中到县中,从县中再到省城的大学,一路磕磕绊绊地走下来,离家,真得是渐行渐远了。是知识擦亮了眼睛,是向往坚定了志向,我的心日渐长大,我的视野日趋开阔,村子变小了,地不肥,水也不美,并开始抱怨家乡的人不精、家乡的人不勤、家乡的老土和不发达。
可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割不断家乡的脐带。我开始写信,给我的家人,给我的师长,给我的同学,用大学印制的信封,工整地写上邮编和地址——“××省××市(县)××乡××村”。有一天,我突然省悟,家乡是可以用文字来定义的,而这一重又一重的修饰与限制,正是自己面壁十年,苦苦挣扎走过的来路。
大学毕业,我如愿地变成城里人,有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可城市生活,又决非乡村那样悠闲,也决非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那样简单,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都须从零做起。置身城市之中,就仿佛处在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由不得你不用心,由不得你不努力,无论如何也停不下追求的脚步。想家、恋家几成奢望。
直到结了婚,生了子,有了一方自己钟情的事业,才猛然意识到,对于家乡和家人,自己有着太多的亏欠。然而,那种囊中空空的羞涩,那种无以回报的尴尬,使亲近故乡的心再一次变得坚硬,我成了一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我变成一只断线的风筝顺风飘摇。但内心深处,还是惦念故乡的,曾不止一次面对地图,寻找家乡的坐标;曾不止一次遍览报纸,了解家乡的变化;曾不止一次打开电视,关注家乡的报道;曾不止一次收听广播,聆听家乡的消息。
回家是一种心情,轻车熟路,勿需导航。
沿着国道,从首都一路南下,便可直达我的故乡。在那里,京九铁路穿村而过,隆隆的列车风驰电掣;在那里,大广高速绕城而过,川流的车辆日夜不息;在那里,华北油田二次会战,林立的井架星罗棋布,……油流、车流、信息流,乌金滚滚,物流穿梭,信息如潮。那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也不再是一个贫困的农业乡,更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村,家乡变了,变得富足而自信,变得大度而从容,变得理性而文明。
走进故乡的怀抱,体会她的温暖,感受她的气息,谛听她的心音,我真得陶醉在一日千里的时代巨变中。土地,还是那些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成过去,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植,增加了产量,解放了人力;村庄,还是那个村庄,商贾云集打破以往的宁静,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积聚着财富,改善着生活;乡亲,还是那些乡亲,从精神到气质颠覆了原有的认识,办厂经商,走南闯北,历练得精明而有才气。
任何一个院落,都洋溢着温情。熟悉的乡音,香甜的暖茶,不需嘘寒也毋需问暖,吃穿住行尽收眼底。舒心的日子写在脸上,温馨的生活挂在嘴边,甜蜜的回忆是陈年的酒,美好的憧憬是攀援的藤。花香、茶香、酒香、饭菜香,在一片微醺中,大家敞开了话题。“如今呀,种地不愁,挣钱不愁,看病不愁,养老不愁,愁就愁在孩子的未来上。”“你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对教育最有发言权,你给孩子把把脉,孩子在学习上咋就没个进步?”
真没想到,时至今日,我还一直是全村人的骄傲,内心深处不自觉地泛起一重暖意。我明白,这不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努力得到认可,恰恰是对乡亲们的目光远大而肃然起敬,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在知识社会立足,在市场经济弄潮,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这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
归来的日子,那份浓浓的乡情带给我永久的回味。
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会儿是三十年前的老照片,一会儿是炙手可热的现代生活,一会儿又是乡亲们的创业史,脑海中反反复复地切换着,恍若一场接一场的梦。吃饭时如此,闲谈时如此,工作的间隙也如此,进入梦乡更是如此,故乡呀,你几时这样潜入我的情怀,你又如何镌刻在我的心底?
家乡啊,无须寻觅,其实呀,她就潜伏在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时髦祭品烧出文化机制短板
- 2014-03-31“民间文化大使”笑阳的追梦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廉政文化道德讲堂
- 2014-03-27一条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镇
- 2014-03-26鲤城区和谐家庭文化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