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玺
小时候,家乡很大也很具体,村庄连同土地,人口逾千人,方圆十几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村儿。小归小,可童年的脚步总也丈量不完,每一条街巷,每一垄土地,每一道沟渠……走到哪儿,都觉得陌生,走到哪儿,都觉得新奇。家里的人,村里的事,地里的庄稼、果园的杏林……
从啥时起,因了啥事,我执意要离开村庄。
从村小到乡中,从乡中到县中,从县中再到省城的大学,一路磕磕绊绊地走下来,离家,真得是渐行渐远了。是知识擦亮了眼睛,是向往坚定了志向,我的心日渐长大,我的视野日趋开阔,村子变小了,地不肥,水也不美,并开始抱怨家乡的人不精、家乡的人不勤、家乡的老土和不发达。
可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割不断家乡的脐带。我开始写信,给我的家人,给我的师长,给我的同学,用大学印制的信封,工整地写上邮编和地址——“××省××市(县)××乡××村”。有一天,我突然省悟,家乡是可以用文字来定义的,而这一重又一重的修饰与限制,正是自己面壁十年,苦苦挣扎走过的来路。
大学毕业,我如愿地变成城里人,有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可城市生活,又决非乡村那样悠闲,也决非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那样简单,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都须从零做起。置身城市之中,就仿佛处在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由不得你不用心,由不得你不努力,无论如何也停不下追求的脚步。想家、恋家几成奢望。
直到结了婚,生了子,有了一方自己钟情的事业,才猛然意识到,对于家乡和家人,自己有着太多的亏欠。然而,那种囊中空空的羞涩,那种无以回报的尴尬,使亲近故乡的心再一次变得坚硬,我成了一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我变成一只断线的风筝顺风飘摇。但内心深处,还是惦念故乡的,曾不止一次面对地图,寻找家乡的坐标;曾不止一次遍览报纸,了解家乡的变化;曾不止一次打开电视,关注家乡的报道;曾不止一次收听广播,聆听家乡的消息。
回家是一种心情,轻车熟路,勿需导航。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时髦祭品烧出文化机制短板
- 2014-03-31“民间文化大使”笑阳的追梦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廉政文化道德讲堂
- 2014-03-27一条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镇
- 2014-03-26鲤城区和谐家庭文化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