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扬
又是一年端午时,井站的小伙房里,飘来了浓郁的粽香。
井站里吃粽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井站周遭遍地是茂密的芦苇,宽厚肥大的苇叶,正是包粽子的上乘佳品。
二愣子媳妇,一大早就来到了井站,把煮好的马兰泡在清水里,淘净的糯米里放入大红枣、葡萄干儿,红白相间,煞是好看。二愣子刚打的粽叶,还带着露珠,水灵灵的。新鲜苇叶包粽子,味儿厚,味儿醇,味儿清馨。
二愣子媳妇,把宽宽展展苇叶挽成一个弧形,兜起糯米包紧,然后,缠绕上马兰,再打个漂亮的结,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用马兰缠绕,张弛有度,松紧适宜。而且,还会增加一分马兰草特有的的草香。因此,井站的粽子,糯米香、苇叶香、干果香、兰草香,香香入味儿,清香而又绵长。
井站里的粽子味儿正。一片苇叶不仅能包进端午文化的传承,还能包进井站边,稻花香里的那片嘹亮蛙声,包进抽油机下一滩呢喃的蟹语。所以,井站的粽子,别有一番滋味儿。甚至,蕴涵了石油人的文化元素的内涵。
油田会战时期的端午节,饭盒里放两个粽子,那是奢侈品。午饭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剥去粽叶,生怕米粒粘在粽叶上。然后,一个粽子用筷子夹成几块儿,大家伙儿尝尝鲜,就算品尝端午文化了。石油会战的年月,遍地是茂密的苇叶,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糯米是宝宝贝疙瘩,稀罕物。
井站边,芦苇一岁一枯荣,鸿雁南去北来。曾几何时,简陋的井站,改变了模样,“家文化”已在井站安家。井站里,图书角里的书籍,琳琅满目,使人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整洁的小伙房,饭菜飘香,告别了“腋下夹个饭盒子”上井的历史。蟹肥稻香的时节,餐桌上一盘儿红彤彤煮河蟹,也就成家常便菜儿。
所以,井站的端午,浓郁的粽香里,还有一缕淡淡的蟹香。小小的餐桌,粽香、蟹香,香味儿扑鼻。蟹肥、粽硕,一桌笑语欢声,其乐融融。
尽管,井站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纷繁,甚至,少了一份霓虹闪烁的摩登和时尚。井站的端午,一缕粽香,以淡定的姿态,延伸了端午文化的传承和担当。
在我眼里,井站的粽子最富有韵味和风情,餐桌上不仅是亲情和友情,更重要的是一种井站的文化。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31时髦祭品烧出文化机制短板
- 2014-03-31“民间文化大使”笑阳的追梦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廉政文化道德讲堂
- 2014-03-27一条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镇
- 2014-03-26鲤城区和谐家庭文化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