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放下道德批判大旗
http://wmf.fjsen.com 2014-03-04 15:50  何小手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面对跌倒或昏厥的人们,路人该采取何种态度?过去近乎一致的回答是援手相助。于是,提供必要的救助就成了社会的正能量,而那些见死不救者往往被推向道德的对立面。他们被冠以“冷漠的路人”,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从此前的佛山到最近的深圳,这些地方出现的救助缺失现象,无一例外都受到道德审判。

由这些事例所引发的讨论,一度上升到国民性批判的高度。直到近来,各地不断发生类似事件,一些非主流的声音才逐渐被放大,比如近来出现在深圳晕厥女性未得到路人救助的事件,披露后单纯的道德审判即有所减缓,而部分媒体批评路人冷漠的倾向性明显的声音也遭到质疑。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道德批判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逐渐失灵,人们怀疑,简单粗暴地举着道德大旗大肆鞭挞显得过于严苛,它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看似高尚,在实践过程中则可能遇到各种难题,一旦走出门,道德圣人或许就会成为他们曾经致力批判的冷漠路人。于是,理性的人们倾向于反思,路人的表现是否就等同于道德冷漠,他们的消极反应是否还出于非道德因素的考虑?

一种为“路人冷漠”辩护的声音经常会提到救助存在的障碍,施救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个技术问题。当一个人在地铁晕倒,成群结队的人纷纷前往围观可能被视为热心的表现,但从专业救助的角度看,路人的热心可能也会威胁到生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及时有效救助的第一步往往是疏散围观民众,使救助对象获得较好的呼吸环境。当这些知识在一次次的事件中被普及,客观地说,那些有道德关怀的人,面对需要关怀的人们,也难免陷入踌躇,是简单出于道德冲动做出抉择,还是根据不同情境有所取舍,需要斟酌。

很难确定救助者的纠结是否普遍,有多少路人是真的因为技能缺乏而采取保守策略,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路人的顾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道德大旗作为一种批判武器正逐渐失效,对冷眼旁观者则有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舆论开始注意围观者理性选择的成分,纠结他们的纠结。

上述变化是近来才出现的,网络天然充满朴素关怀,而精英们也不能免俗,他们的忧国忧民经常沦为清流物议,道德批判依然是很多人占据话语高地的法宝。前段时间,在围绕性交易现象的讨论中,有人出于对弱者的关怀,从人权角度呼吁性交易合法化,不过,正如外国的经验所彰显的,这样的政策并无助于这一群体的境遇改善,相反甚至使其处境更为艰难。很多时候,道德冲动只会解决良心的障碍,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或许当前中国社会缺乏的不是道德素养,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新民晚报》3月3日文/何小手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