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3月4日讯
规范公权:防“公权”谋“私利”
今年初,广东清远市清城区环保局原局长陈柏和因涉嫌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被当地检方立案侦查。对陈柏和的调查源于群众持录音实名举报。在这份录音中,陈柏和向其他人讲授如何利用手中职权来敲诈勒索辖区企业。后经当地纪委调查录音属实。
官不大,为何能如此“霸道”?底气源自手中握有的权力。在一些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看来,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手法多种多样:
——揪住“小辫”紧折腾。比如有的监管者“别有用心”地抓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小瑕疵不放,反复折腾直至企业“就范”。
——滥用权力设障碍。例如,利用手中掌握的审批权,该审批的以种种理由拖着不批。
——过度监督频骚扰。过度使用手中的监督权进行“骚扰式”监管,三天两头上门检查。
“权力滥用背后往往都是利益驱动。”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认为,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存在“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现象。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公布“权力清单”,让权力在法定轨道上、透明环境中运行。同时,畅通百姓监督渠道,让权力滥用者无处可藏。
保护公产:防“公产”变“家产”
上百万元一亩的国有土地却以一万余元低价变卖,官商联手将304亩国有土地低价进入私人腰包——2月18日,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陈波因收受贿赂70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这并非孤例。很多腐败案件中,都有“以公产谋私利”的身影,而公共资金、公共工程建设、国有土地、矿产资源等公共资源的使用、处置、配置已成为“易腐点”。
截至2月最后一天,二轮中央巡视组全部晒出了“问题清单”,在10个巡视点中,商务部、广东、湖南、吉林、云南、山西、安徽、三峡集团8个巡视点查出腐败问题,其中6个巡视点查出工程项目腐败、5个巡视点被查出土地腐败、3个巡视点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以权谋私”。
一旦“公账”失去有效监督,就可能给各种“乱花钱”行为留下操作空间。部分代表委员建议,要想真正关死“以产谋利”的“黑洞”和“后门”,“亮明家底”让公共财产的使用、配置、处置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为公共资金装上“安全锁”和“防盗门”。
维护公信:防“公信”变“失信”
春节后召开的河北省委干部考核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传递出一个有关干部考核的积极信号——河北将实施领导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
决策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领导干部重要的职责。然而,个别领导干部却把武断当决断,成为“决策前拍脑袋决策、决策时拍胸脯保证、出事后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结果导致决策失误、劳民伤财,极大侵蚀着党和政府公信力。
“只有真正加大对决策失误的追责力度,不管调到哪里,不管是否退休都依法严加追责,决策者才会更真心地听不同意见!”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说。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树立政府公信最有效的监督方式。但在不少地方,信息公开仍是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做表面文章,信息公开的效率和质量还不令人满意。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建议,宜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和“信息公开法”,以约束行政决策权和真正让权力在群众监督下运行。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16(新华时评)莫让名人特权击碎政府公信
- 2013-11-25提升媒体公信 需要“打假扩容”
- 2013-10-31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人民时评)
- 2013-10-31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