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厦门日报讯亲爱的读者朋友,谢谢您在马年的第一天翻开我们的报纸,这也是厦门唯一坚持陪伴您跨年迎春的本地报纸。今天,我们为您送上来自厦门纸媒的第一份新春祝福——八位本报小记小编,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起给您拜大年,并带您去感受他们家乡的别样年味。
家家户户起锅蒸米打麻糍
脚下这片“土豪金”,就是我的老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事业都金灿灿、红彤彤!
●出镜人物:章淑萍,要闻、都市编辑,34岁,2007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江西新余水西镇长岭村
姑姑听说要抖老家风俗,大年二十九又浸了十来斤糯米。这不,大年三十上午,我赶到家,姑姑起大锅,蒸糯米,蒸熟放进石臼,三个壮年男子,抡起三根重重的茶木大棍,你一下我一下打麻糍。糯米打成团,女人们把它搓成条,食指拇指一用力,圆圆的麻糍就挤出来了,一一摆进竹匾里晾干,再放水里保存,可以吃好几个月。
>>侃年俗
除夕晚上12点,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此为封门,旧年过去。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又响鞭炮声,此为开门,新年到。家家户户门前厚厚一层红红的鞭炮,称为“满堂红”,喻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初一初三初五说是不能干活洒扫,这层鞭炮要红红火火一整天。村里都为章姓,前些年,村里的新晋女婿过年都得在村里的大堂放电影,请乡亲们看。新女婿高坐中堂喝茶吃点心,大伙端出竹椅排排坐看电影,如果当年新女婿多,大伙可以看好多天电影,爽歪歪。
这几年,村里好多人进了城,原来百来户的村庄只剩二三十户,电影也就没再放,十几户一起打麻糍的热闹也不再了,年味渐淡。时代往前飞奔,旧俗渐渐淡去,大家就去寻找新的热闹,日子始终是向前的。
院里插青竹寓意“摇钱树”
●出镜人物:庄永,时事编辑,29岁,2011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
离家千里来到厦门工作,是厦门日报的读者们促我成长。祝大家的生活像这两个大馒头一样,圆圆满满!
刚进村就被熟悉的年味包围。伴随着沙沙的翻炒声,干果的焦香扑鼻而来,是有人在炒花生瓜子。就在街头架上一口大锅,先把河沙炒热,再拌入剥净的干果,炒到香脆。不加任何辅助味道,一味醇香。一口锅,一家炒完,邻里们接着用,街头巷尾不时传来主妇们的欢声笑语。
烙煎饼、做豆腐、蒸馒头……这些事我们统称为“忙年”。这些食物很普通甚至有些简单,都只有一种粮食原始的味道,大街上弥漫着纯净的豆香与麦香——这便是最熟悉的年味了。
>>侃年俗
年货都备齐后,除夕下午贴好春联,在院子里插上“摇钱树”,这时就算正式进入过年“程序”。“摇钱树”是一竿青竹,竹身长大,枝叶繁茂为佳。命名寓意生财,实则有防火之用。春节期间,天干物燥更兼爆竹不断,火灾易发而取水为难,一旦有火情,青竹可应急扑打。从除夕黄昏开始到正月初一早晨吃饺子,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仪式感。除夕傍晚包饺子的时候,要选9个饺子把崭新的硬币包进去。夜里家门口要用秫秸栏门,早上煮饺子要用豆秸,吃饺子必是全家团聚。
吃到“硬币饺子”喻示财源广进
马年来临之际,我在零下20℃的东北油城大庆,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马上有好运!
●出镜人物:王冰心,美术编辑, 37岁,2003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
“铁人”王进喜是家乡大庆最著名的一张“名片”。当年他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为后人留下一座美丽的油城。
这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同样不乏浓浓的年味。新年伊始,走在城市宽广的街道上,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或是百姓人家都挂起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很多手写春联被当成礼物互送。商场里人流涌动,大家都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在为纪念王进喜而建的铁人广场,照例都会布置得隆重喜庆,那条“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祝油城人民新春快乐”的横幅,更是标志性的一景。
>>侃年俗
大庆遵守了东北过年的习俗,年三十有守岁的习惯。年夜饭要一直吃到半夜,饭桌上必有鸡和鱼,取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同时包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而且会选几个饺子分别放入硬币和糖果,据说吃到的人来年便能财源广进,生活甜蜜。近几年,大庆赢得了“北国温泉之乡”的美名,过年休假期间,很多人在冰天雪地里享受泡温泉的美妙感觉,这也成了大庆过春节的一个新习俗。
水桶装青菜寄望“四季常青”
●出镜人物:陈炼,要闻、都市编辑,30岁,2010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龙岩市新罗区韭菜园
这里是龙岩标志性的采茶女雕塑,看我这采茶手势标准不?小编采的不是茶,是送给读者的连连好运!
29日上午,我和老婆开车回到龙岩,刚放下行李,就跟着妈妈出门置办年货。龙川西路的韭菜园市场算是市区最有年味的地方,每天有成千上万人来这里购置年货。摊主们叫卖着活禽、海鲜、蔬菜,希望年前最后两天能多卖一些,顾客们则忙着抢购,为年三十晚上的除夕大餐做最后的准备。按照龙岩人的过年习俗,我们也买回了连土带根的芥菜和荞头各两根,大蒜、葱、芹菜、菠菜各13根(无闰月则是12根),一起装在厨房的水桶里,寓意着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四季常青。
>>侃年俗
龙岩人是农历二十九过小年。据史料记载,旧时龙岩(今新罗),大年三十当晚必须把厨房里的水缸装满,到正月初二日才开井。新罗民间认为,正月初一是井龙王的休息日及井婆要梳头,以井水为镜,必须保持水面平静,所以不汲水。如今在东城、西城、西陂、东肖等地仍保留这种习俗。除夕这天,龙岩人习惯在房门后放两根用红绳扎住的连根带叶的甘蔗,寓意“靠壁坚”,家运坚牢长青,日子节节甜,同时阻挡邪煞进入。
馒头蒸裂了要说馒头“笑了”
我在遥远的北国大地给读者拜年啦!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马到成功,日子过得就像我手中这块山东有名的周村烧饼一样,热热乎乎!
●出镜人物:崔昊,经济部记者,24岁,2011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今年的冬风不似往年凛冽,没有了刀割一般的触觉,始终不变的是那一股脑钻进大衣的熟悉温度,打一个冷战,却是亲热的感觉。走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两侧的田野里没有厦门满眼生机盎然的红花绿叶,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旷无垠却寓意着生机的苍茫。不过正是这片苍茫,反倒衬托出乡里乡间春联福字和大红灯笼的红火。过年啦,团圆就是最好的年!
>>侃年俗
我的家在淄博临淄,就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齐国的故都。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延续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大年初一最为热闹。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年夜饭吧,饺子当然是重头戏,包成元宝的形,寓意招财进宝;以前乡村里煮饺子用的是芝麻杆,意味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煮饺子破了不说“破”,说“挣了”;蒸馒头裂了不说“裂了”,而说“笑了”……借一句《好客山东》里的广告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山东欢迎您!
年夜饭“十全十美”初一吃“素饺子”
您看我手里这个窗花:“招财进宝、马到成功”,本人在天津遥祝广大读者马年大吉,一年红红火火!
●出镜人物:徐景明,经济部记者,33岁,2005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天津市河北区
天津是一个外地人少、本地人多的大城市,留下的“老例儿”(指风俗传统)特别多,所以过年时“年味”也特别足。大年三十上午,在天津古文化街,记者在一个摊子前买了几张精美的对联、窗花、福字、吊钱(挂在窗户上,意味来年财源多),再喝上一碗茶汤、听场相声,嗬!舒坦!
>>侃年俗
大年三十除了挂吊钱这样独有的习俗,天津的年饭也值得一提,其中大年初一有一道“素饺子”,用豆芽菜、粉丝、果子(油条)、麻酱、酱豆腐做馅,以寄托全年“素素净净”的愿望。
此外,天津人十分看重除夕这顿年夜饭,称为“团圆饭”。团圆饭要求家庭全体成员都参加,如果有人赶不回来,要给他留个座位,桌上要摆上碗筷和酒杯,象征全家团圆。按传统习俗,年夜饭的吃食几乎都含有吉利话。年夜饭要凑十个菜,追求“十全十美”。一道道热菜,热气腾腾,象征日子红红火火。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明年有好彩头;虾仁、炸鱼等煎炸食物,意为家运兴旺;韭菜谐音“久菜”,以示“年寿长久”;甜食,喻示甜甜蜜蜜。
年三十中午要放最响的鞭炮
●出镜人物:张明蕾,社会部记者,27岁,2011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我在湖北给您拜年啦!我身后这座水镜庄曾经的主人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祝大家也能在事业中早遇伯乐,马到成功!
越是临近年三十,街上越发显得冷清。路边的店铺十家有六七家歇了业,挂上把大锁,再贴张来年的开门时间。路人都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其中有一样必不可少——鞭炮,它就是这里最正宗的年味儿。
大约从腊月二十六七开始,大街上就陆续出现了许多鞭炮摊。和其他店铺的日渐冷清相比,它们在年三十之前永远是门庭若市。家里有小孩的,烟花买的一定比鞭炮多。那些从乡镇里出来“赶集”的村民们,最后一站一定是鞭炮点,而且多半满载而归。
>>侃年俗
放了鞭炮,才叫过年。在这个小县城里,放鞭炮也是有讲究的。年三十中午的团年饭前,一定要放挂最响的鞭炮。听见了鞭炮响,这团年宴才能开席。年三十晚上12点,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全城会响彻鞭炮声,漆黑的夜空被各色烟花照得通亮。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11点半到12点半,声音都会淹没在鞭炮声中。老人们说,团年饭前的鞭炮那是庆贺,敲钟时的鞭炮那是辞旧迎新,而持续到初三晚上的鞭炮声,那是送年。
初二不拜年 初四晚上“做大岁”
祝广大读者幸福安康,马上啥都有!愿这祝福如同我身后这座古谯楼,悠远绵长,伴您前行。
●出镜人物:卓悦佳,经济部记者,25岁,2012年加入厦门日报
●老家地点:莆田市涵江区
时钟刚跳到除夕零时,莆田家家户户便放起鞭炮,祭祀神明,正式拉开过年序幕。一整天耳边鞭炮声不停,街上能看到外地牌照的各种豪车,老爸笑道:“这是在外地的土豪们都回来了。”宫庙里人们正准备春节及元宵的祭祀祈福,各式宫灯将宫庙装饰得富丽堂皇。祭祀用品很有讲究,谁家的贡品精致大气,就能博得人们欣羡的眼光。
>>侃年俗
莆田人初二不拜年,而初四晚上是更重要的“做大岁”。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扰,杀害莆田许多百姓,正月初一才被打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罹难亲友,初二串门吊丧,自此便有初二不拜年的习俗。但年依然要过,人们相约初四晚上再次围炉,祭奠的白联上贴了红春联,就成了莆田特有的白头春联。
元宵节更热闹,人们从初六起便开始陆续庆祝元宵,狂欢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九,年才算过完。青壮年们摆棕轿跳过傩火,火热疯狂,据说这是古时崇火习俗的遗留;妈祖行傩和游灯不仅祈福兴旺红火,更紧密了邻里乡情;人们还要敲起威风的车鼓,相传这是庆祝抗倭名将戚继光痛击倭寇而流传下来的习俗;戏台上更有戏班表演“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的传统喜庆剧目。
责任编辑:陈颖 |
- 2014-01-31全球政要向中国人民拜年 潘基文献中文祝福
- 2014-01-31习近平农历马年前夕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球华人拜年
- 2013-11-27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之拜年送名片(图)
- 2011-02-09微博拜年,“此处略去三个字”
- 2011-02-09中国网事:盘点兔年网络过年秀 党政领导网络拜年
- 2011-01-30期待领导“潮语”拜年助推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