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图片新闻 > 正文
关注西街:活版“清明上河图”盼增色添香

2014-01-08 09:59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西街,是有乡愁的地方。而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西街还是现实中的机缘,和比乡愁更贴近生活的情愫。

“借鉴金门经验改造老街”

——著名摄影家陈世哲

1956年,陈世哲8岁,因母亲调换工作单位,全家搬入新购置的西街187号,“那时还是西街207号”。这两年备受“驴友”青睐的民宿“旧馆驿”青年客栈,租用的正是陈家的这栋宅子。从陈世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式搬离这里,即使刨去中间到德化上山下乡的17年,他在西街也生活了超过20年。

“那时候的西街呀,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打开记忆的闸门,陈世哲就像是孩童一样,细数珍宝:“现在说起西街的小吃,大家可能只说得出西街面线糊和春饼皮。那时候,开元寺两侧的老字号老店铺太多了,有卖碗糕的、卖肉粽的、卖酱瓜的、卖花生糖的、卖面线糊的、卖西洋蛋糕的;有卖烧香供品的,卖花灯的;有租小人书的,说书的,吞剑打拳卖膏药的;有棉絮打被子的,染衣服的,做衣服的,反正当时的人脑袋瓜里能想到的,西街全都有。”时至今日,陈世哲依然记得,巷口卖酱油的叫朱星临,绰号就叫“豆油临”,还有一个卖红糖的,也有跟行当相关的绰号,“绰号就像招牌一样,体现老字号的真气派。”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只不过没有船,但它是活的。”陈世哲说,正是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西街,启蒙了他的艺术生命,让他学着以见证者的角度,记录历史。“学摄影是后来的事,我最先学会的,是街上的叫卖声。”陈世哲说,几年前,他还应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之邀录制了多集《消失的市声》,以模仿当年街头叫卖声的形式,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后来,这些节目还被台湾媒体选中播出,让很多台湾人赞叹“多有意思的泉州生活”!

“西街只能保护性开发,尽管这比拆掉重建还要困难,却是唯一途径。”陈世哲建议,西街改造的规划,要多请专业人士参与,尤其是那些熟悉泉州历史、典故和文物的专家,才能更好地梳理出“修旧如旧”的思路。此外,也可以借鉴金门原貌整修老街的经验,完善配套设施、整治优化环境、引入文创产业,让老街脱胎换骨、重现风华。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