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越来越发现,圣诞节已经没有了大呼小叫、疯狂热捧,就连最喜欢炒作的商家也变得平和安静很多。这当然不是圣诞节不受欢迎了,从我的住所附近的教堂里可以看出,圣诞夜的少男少女以及看热闹的人,也大有人在。只不过人们更在用一种平和、自然、家常化的淡定心态看待圣诞节,参与圣诞文化,而让它成为了精神生活中的一个自然构成而已。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以及舶来品,越来越增加了文化自信力、文化开阔胸怀,文化包容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曾经的过去,在思维还相对封闭,观念还不够多元,眼界还不够广阔的的年代,诸多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曾让我们感到新奇和好玩,觉得洋人的玩意,就是不一般。反映在圣诞节上,各种圣诞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很多商家都喜欢制造造型别致的圣诞老人等,极尽营造浪漫气息,以致于孩子们在圣诞夜都非常狂欢,彻夜不归,于是有人惊呼:这样下去,会不会让民族文化受到冷落,让春节等民俗受到遗忘?现在想想,那种狂欢和热闹,仅仅是对舶来文化的一种“浅表性狂热”而已。
而今,随着时间的前进,随着国家软实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民族自信力的不断提升,这种狂热终于得到了降温,终于回归了平静,西方舶来品逐渐和民族习惯、中国文化,以及本土风俗,建立了无形的对接和杂糅,西方文化不知不觉增加很多东方气质和东方神韵,比如圣诞节不一定非要去教堂,关系好的朋友聚一聚喝个小酒,不也是一个浪漫的机会吗?就算是对下班回家的家人、孩子说一生“圣诞快乐”,热情拥抱,让亲情更为饱满,也是一种浪漫。
国家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开放,更体现在文化开放、观念开放及价值多元,所以,对于圣诞节等西方文化和价值,胸怀宽广的国人从来不拒绝,而会敞开胸怀,为我所用。美国专栏作家邦焦尔尼女士7年前就发现,她购买的39件圣诞礼物中竟有25件“中国造”。她试图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在笔下承认:“我们的生活已与中国密切相关。”还有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驻京记者把看春晚作为必修课,不少西方人已经将春节和春晚当作必然的文化借鉴和发展需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接纳圣诞,让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平静亮点,是开放心态的充分体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拿来主义”的观念所在。
突然想到了西方的诸多舶来品,柴油、火柴,乡下用土名字“洋火”、“洋油”称呼它们,这些称呼早就不存在了,可由此带来的习惯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这种中西交融、相互借鉴,让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更多世界性、先进性,这才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刘克梅)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30“南艺教授被撞放弃索赔”树道德标杆
- 2013-12-30解决让座问题不能寄望于道德绑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态系统”
- 2013-12-30志愿服务彰显社会道德力量
- 2013-12-30贴心帮扶道德模范让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