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非诚勿扰》《达人秀》《大冲关》《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等综艺节目相继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细心调查不难发现,当下活跃于电视荧屏的各类节目形式都是舶来品,都是购买其它国家同类节目的创意、版权,甚至聘请部分原创制作班底。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拿得出手的节目创意吗?我们该如何激发中国原创文化产品创意?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节目、文化服务产品呢?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创新思维,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的产业。它包括影视、动漫、网游、音乐创作、广告设计、时装设计等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推动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文化事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这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埋下了隐患。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实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人据此认为这个产业是未来经济的救星,很多企业和媒体开始大举跟进,想尽早分得一杯羹。殊不知,多元化意味着丰富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混乱,容易使我们迷失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日趋成熟,但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刚起步。在这样的条件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盲目跟风。
例如,国外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常常通过巨大的投资和商业炒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变形金刚》《环太平洋》等。很多人眼红这巨大的票房市场,一味追求场面宏大、炒作投资、明星效益,却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内涵,使一些产品成为单纯的获取感官的刺激,而我们明显在制造感官刺激的技术和观念方面,又落后国外很多。又例如,国外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常常通过一些哗众取宠的方式,甚至通过一些反社会的方式来搞“创意”,以增加收视率和关注度。而这种手段也不同程度被我国媒体所采用,提供了不恰当的舆论导向,向公众传达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偏偏是这样的一些文化产品赚得盆满钵满,日益占据主流,而那些真正有文化的东西却被边缘化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些年我们只顾着经济的发展,忽视了道德体系的建设,扭曲了判断价值的标准,丢掉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归根结底,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在国外快餐式文化的压力下,我们失去了文化自信,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创意道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古国,我们一度在文化上是非常自信的,甚至存在“文化自大”心态。而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先是被动地被文化殖民、文化侵略,后来又自己主动打倒孔家店,现在更甚,开始自愿接受起了“新文化殖民”。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无论是被动殖民还是主动接受,无论是“文化不自信”还是“文化自大”,都不是我们泱泱大国应该有的态度。我们应该本着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的心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文化的融合、交流,增加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互信,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道路。
重拾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力度,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适当将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升学考试,还可以在各类媒体开辟专栏、开设讲座,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养,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个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打不散、压不垮都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其次,重拾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外交流,加快文化“走出去”。我们或许不能分享石油、黄金和美元,却可以分享文化——前者越分享越少,后者越分享越多。莫言先生之所以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作品翻译次数多、受众广。我们一定要加大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力度,利用好孔子学院、央视国际频道、网络等平台,把它们作为我们优秀文化的扩音器。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也使华人世界更加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向心力。
再次,做好文化创意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我们的优势除了有良好的文化传统之外就是我们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我们的劣势则是我们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据此,我们的文化创意应坚持走底蕴深、成本低、贴近百姓生活的路线。要深入基层,扎根百姓,汲取营养。这样的路线不仅可以循序渐进的打开文化市场,也可以增加国民的认同感、亲切感,不脱离群众,同时还可以积累资金和技术的经验,为大制作的影片奠定良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基础。
要做好文化创意产业我们还要弄清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文化产品和其它产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有文化内涵的、精神性的产品。国人的某些价值体系和西方人相比存在很大不同。要打开中国的文化市场,我们就要对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要对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进行学习。文化创意产品只有扎根在文化传统和习俗中在能够真正的获得百姓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的打开文化创意的市场。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相关的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一定要弄清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担负着发展经济的责任,也担负着传承文化,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以对社会、对子孙负责的态度加强文化创意的引导,对一些低俗文化产品要坚决予以清除。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文化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带着深深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许多人开始立足我国传统文化土壤,稳扎稳打,求新求变。例如,近来河南卫视推出了一款名为《汉字英雄》的节目,就是自主版权,而且热度不亚于那些“舶来”节目。这说明我们的从业者越来越成熟,担负起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担;说明我们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亟需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深挖的空间,有着巨大的市场。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为文化的多元化增添更绚丽的色彩!(杨鹏飞)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30“南艺教授被撞放弃索赔”树道德标杆
- 2013-12-30解决让座问题不能寄望于道德绑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态系统”
- 2013-12-30志愿服务彰显社会道德力量
- 2013-12-30贴心帮扶道德模范让好人有好报